荔园在线

荔园之美,在春之萌芽,在夏之绽放,在秋之收获,在冬之沉淀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发信人: alibab (快乐罗密欧), 信区: AscIIArt
标  题: 中国画线条解析(续)
发信站: BBS 荔园晨风站 (Sat Apr 15 21:00:25 2000), 转信


"师心"和"师造化"一直是中国画家所追求的两个目标。在宋代,特别是程朱理学的
兴起,使得人们在客观世界中无处不寻源求理,虽然从未有人反对过师心,但"理
在事先"的观念使得物与迹化的主观内省的心境荡然无存。对理的崇尚势必要以法
来界定,只有用法来概括造化之理,用有序的规则总结无序的造化,这样才能使蒙
笼的造化统一于有章可寻的理法之中。在这种片面追理尚法的环境中,连不求形似
,推崇"文以达吾心,画以适吾意",追求"书画移人"的苏轼也未能逃脱理的束缚,
并竭尽全力地深化发展了"理":"至于山石竹木水波烟云,虽无常形而有常理"。他
还一再强调"常理"的重要性:"常形之失,止于所失,而不能病其全;若常理之不
当,则举废之矣"(《东坡论画》)。在这种万物求理的思想环境中,原先那种以
自我为观照,抒写胸中意气的表心用笔逐渐地在"常理"的口号中退位,其结果就是
将那些心迹化的线条类型化,并将其总结概括成一套完整的规范化线条,无论是勾
勒运行,还是线型变化,甚至力度弹性等都用一个较统一的标准来衡量,这就是明代总结概
括出来的,用实物将其类比的,描绘人物衣纹的
"十八描"和山石纹理的"十六皴"。概念化了的理和程式化了的法对线型笔力,甚至
于节奏、韵律、弹性、动势等都有特定的要求和一定的标准,同时,概念化和程式
化也以量化和标准化的用笔表达特定的语意。事实上,当笔墨线条片面追求概念化
和程式化的法时,它就更加强调笔墨的表意性,如以皴法中的某种特定线型的皴法
套用生活中的山石树木,以描法中的某种描法表现生活中某种特定面料所产生的衣
纹。这种原本由生活中创造出来的法不是按生活物质的变化而改变,而是将生动的
物体归类,用定型化的线型将现实类比,用概念化了的人为的法去"创造"生活。虽
然,这种标准化了法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是进步的表现,但是,历史在前进,不同的
时代笔墨所绘之物不同,所表之情、所叙之意各异。

法国语言学家鲍狄埃就语言环境和语意之间的关系作了大量的研究证明,不同的语
言环境必然产生不同的语意。如将一相同的图形放置在不同的环境中会具有不同的
含意。在周围是几何图形的环境中,图形"○"只具有独立图形的意义;而在字母表
和数字的行列中,它立即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分别代表一个字母和一个数字。在
现实生活中,我们都有同一色相在不同的色彩环境中产生不同的心理反应的经验。
这一研究成果说明:随着造型语言所产生的环境的变化,其所表达的"语意"也发生
了变化。一些能引起当时人们心理共鸣的笔墨形式,如"简古"、"奇幻"、 "韵秀"
、"苍老"、"雄厚"、"清逸"等的用笔在今天人们看来也许只具有空成其形的外表,
甚至于那些当时能很好地表现对象的"十八描"和"十六皴"在现代也很难领其神韵。
虽然传统的笔墨形式在表达某种特定的心境时有其神奇的效果,在笔墨线条技巧的
精微性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但面对瞬息万变的现代信息社会往往就显得力不
从心了。无庸讳言,中国画的魅力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技巧的精微和技法的完善
,历代大师们都有意无意地在这片艺术王国里立法,而历代徒孙们则不遗余力地守
法护法。当人们在强化了法的功用的同时却异化了它的初旨,事实上,当一种法不
能很好地表现新时代的时候,它也就成了艺术发展的阻力。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审美
心态,不同的审美志趣,由于审美标准的变异,在艺术表现的形式上也就提出了不
同的要求。这种审美心态和表现形式上的差异很自然地便形成了各个不同的风格和
流派,虽然时隔百年千年,我们还是能从这种不同的表现形式、不同的风格和流派
上很容易地辩别出不同时期、不同地域和不同画家的作品。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表
现语言,石涛早就意识到:"古之须眉不能生在我之面目,古之肺腑不能安入我之
腹肠"。古代开宗立派的大师在立法之时实际上是在破法,破了那些不适应时代的
古法,创造了时人都愿欣赏的,能更好地表现时代的新法。要创造时代语言,必须
"我自发我之肺腑,揭我之须眉",只有用"法自我立"的气度才能达到"无法而法"的
境界(清、释道济《苦瓜和尚画语录》)。"无法而法"是绘画的最高境界,不为法
拘,不为法使,切不可沉缅于古法的外在形式里,更不应迷恋精微的技巧和缺泛个
性的程式。无法而法实际上是一种意法,是表心叙意的师心之法,以心为法,用心
感应,借中国画特有的以线造型的形式,抒写意气。既然是意法,它就无定相,法
随人异,法因景随,法无定法,表意成章。时代在不断地变化,审美情趣和工具材
料也在发展,这都将要求表现形式也要随之变化。诚然,中国画的一个重要艺术特
征就是其以线造型的表现形式,无线也就不是"国画"。但由于线的表意性的变异,这就要求
以新的笔墨
形式充实完善中国画语言,其实,线只是中国画的形式外衣,而它一直在追求并试
图表现的、无时无刻地不体现于画家和画面的却是"意"。在中国书画艺术中,对意
的探讨其实早于对线条笔墨的研究,晋王羲之就强调了它的重要性:"夫纸者,阵
也……心意者将军也。"书画家要以运筹帷屋的气度,吞千军于胸腹,吐豪情于指
掌,用点划作"笔阵"抒写意气。在当今多元的信息时代里,要畅神写意,就要借古
之笔墨,用我之语言,发我之豪情。

注释1:"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
之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



--
  ? 美人出南国,灼灼芙蓉姿。 皓齿终不发,芳心空自持。……




※ 修改:·alibab 於 Apr 15 21:07:35 修改本文·[FROM: 192.168.28.154]
※ 来源:·BBS 荔园晨风站 bbs.szu.edu.cn·[FROM: 192.168.28.154]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荔园在线首页 友情链接:深圳大学 深大招生 荔园晨风BBS S-Term软件 网络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