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园在线

荔园之美,在春之萌芽,在夏之绽放,在秋之收获,在冬之沉淀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发信人: alibab (快乐罗密欧), 信区: AscIIArt
标  题: 中西绘画要拉开距离---重温潘天寿的名言(1)
发信站: BBS 荔园晨风站 (Thu May  4 23:21:39 2000), 转信

中西绘画要拉开距离---重温潘天寿的名言  洪惠镇

潘天寿生前有句名言:"中西绘画要拉开距离"。其时中国画的创新尚未出现严重威
胁民族特色的西化倾向,潘老就已发出警告,但是并未引起重视。20多年过去后
,当代中国画的现状,如果潘老有知,必会更加大声疾呼这句名言,因为当代的创
新正在迅速地缩短中西绘画的距离。中国画的创新,在近现代经历了三个阶段。第
一阶段是本世纪初期至建国前。由康有为、陈独秀等人发起的国画革命,产生了岭
南派与徐悲鸿、林风眠的中西合璧新国画。前二者汲取西画的写实性,林风眠融合
写意性,各有成效。然因写实性本非中国画所长,似较新鲜,而西画写意性实受东
方绘画启发,国人遂倾向于接受新鲜因素,写实性于是在中国画中迅速渗透蕃衍。
第二阶段为建国后至70年代末。继承第一阶段的写实性创新成果,用之为新时代
的政治内容服务。在"政治第一,艺术第二"的文艺标准要求下,写实性的实用价值
受到极大重视与利用。不过,此一阶段与第一阶段的国画创新仍充分重视"古为今
用"与"洋为中用",对传统与西画因素善于消化,因此创新形式仍注意国人"喜闻乐
见"也即传统欣赏习惯的特点,形式变革呈渐进状态。第三阶段为80年代至今。
改革开放为文艺创作松了绑,艺术观念真正"百家争鸣",国画创新也真正"百花齐
放"。第一、二阶段的创新受到反思,政治驾驭下的写实性被批判和冷落。西方近现代绘
画艺术被中国画创新者(主要是中青代)多体位地热情拥抱,出现了中国历史上国
画吸收西画因素的最高潮。中国画领域毕竟不同于油画领域,严格意义上的全盘西
化的理论与实践尚属罕见,只要还敢自称是在画中国画,至少仍保留工具材料的固
有特色。然而由于观念的差异,在吸收西画因素改革国画的过程中,就存在"配方
比例"的差异。这种差异大致分为:一、以国画为主西画为辅;二、以西画为主国
画为辅;三、中西大致参半。(文化艺术上的吸收融合无法科学地调配比例,只能
大概而言。)一、三种"配方"的产品,尚能保持国画的某些特色,第二种"配方"便
时有被认为全盘西化的危险。不管何种"配方",都很容易出现以下两种倾向:第一
,艺术观念脱离本土文化,在"现代化"的旗号下投奔所谓"西方文化中心"。例如批
判传统国画的文学性,强调现代西画的绘画性乃至作为视觉艺术的科学性;否定笔
墨的特殊价值,提倡让中国水墨画像西画那样进入材料自主阶段;抛弃中国画意象
造型的"中庸"观念,引进超级写实与纯抽象,以西画的个性表现取代国画的人格表
现等等。第二,艺术形式异变而接近油画、水彩、水粉、版画、装饰画等画种,失
去作为独立画种的中国画固有形式特色。这类异变多数是直接移植异种绘画的造型
、透视、构图、设色、用光、肌理等技法而导致的,从而在形式上或多或少地抹煞
了中国画同它们的艺术差别。为此,今天国画的界定更加困难而混乱。许多作品如
不注明是"中国画",便极易同别的画种混淆。即使贴着国画标签,能否算是国画,从学术界
到社会民众都存在分歧。一种折衷的
办法是将"中国画"改称为没有特定国家民族性质的"水墨画",想仅以材料特性作为
一个画种的全部身份,像油画水彩那样面向国际。可是,水墨作为一种绘画材料在
西画中向来也有一定天地,它之所以未能壮大到像水彩(油画更是不可企及)那样
成为独立而流行的画种,有其自身的不足---只有一个黑色,被当作一种素描形式
,在重色彩的西方艺术中只能作为辅助工具。而在东方,特别是中国,水墨画的盛
行发达,绝非仅仅因为材料特性,更重要的是借助水墨材料所展现的中国文化背景
在起作用。所以"中国画"的内容十分复杂,其名称决非"水墨画"可以简单取代。

中西绘画的差异,绝对不仅仅是油画水墨所用材料的差别,拉开中西绘画的距离的
意义也就关涉到画种与种族文化的价值及其存亡的关系。这是不需要深奥理论来辩
明的事情,当今世界正在关注的两件大事足以启发我们深思。第一件大事是地球物
种的灭绝。联合国环境署1992年5月指出,由于人类的有害活动,地球上四分
之一的物种在今后二三十年内将面临灭绝的危险。物种灭绝危及生物链,也就危及
作为生物的人类的生存。第二件大事是世界上正在使用的6000种语言中许多已
面临灭亡。语言学家预计到公元2100年,大约只剩下600种仍然继续使用。
语言代表文化,语言的消失意味着某种文化也随之消失。世界上的文化是由不同种
族的人类创造的,它们和丰富多彩的物种一起构成了地球这个宜人的生存环境。文
化种类的消亡虽然不像物种灭绝会直接危及人类生存,但至少会使世界变得乏味,
缺少色彩。因此,社会学家、科学家都在想方设法阻止或延缓物种及语言的消亡。
绘画艺术也是文化之一分子,画种的诞生及其特性都同文化背景密切相关。它的变
异或消亡也必然意味着与之脐带相联的文化面临变异或消亡。取消画种差异,等于
消灭某些画种,后果和消灭某些语言相同。




--
  ? 美人出南国,灼灼芙蓉姿。 皓齿终不发,芳心空自持。……




※ 来源:·BBS 荔园晨风站 bbs.szu.edu.cn·[FROM: 192.168.28.154]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荔园在线首页 友情链接:深圳大学 深大招生 荔园晨风BBS S-Term软件 网络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