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园在线

荔园之美,在春之萌芽,在夏之绽放,在秋之收获,在冬之沉淀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发信人: ARISTOTLE (努力的咸蛋超人), 信区: AscIIArt
标  题:  曲高和众 雅俗共赏—论丰子恺的艺术观(3)
发信站: BBS 荔园晨风站 (Mon Feb 21 16:53:11 2000), 转信

丰子恺漫画的一个首要特征是题材的现实化、生活化。他认为绘画题材的面
向生活,是现代艺术的要求。他在1934年撰写的《谈中国画》一文中,
针对当时的中国画创作指出:“绘画既是用形状色彩为材料而发表思想感
情的艺术,目前的形象应该都可以入画。为什么现代的中国画,专写古代
社会的现象,而不写现代社会的现象呢?……为什么20世纪的中国画家
只管描写15世纪以前的现象呢?”他呼吁画家们“到红尘来高歌人生的
悲欢”,使艺术与人生的关系愈加密切。

他自己的画就通过描绘一些平凡小事,集中反映了当时的社会与人生。丰
子恺的漫画从1924年开始发表第一幅作品起,一直到新中国成立,描
绘的内容几经变迁。他在1947年所写的《我的漫画》一文中,曾把自
己20多年的漫画创作分为四个时期:古诗词名句时期;儿童相时期;社
会相时期;自然相时期。这种分期法是否符合他的创作实际姑且不论,但
他所分的这四个时期,在创作上都不同程度地反映出他对当时社会生活的
认识与态度。

古诗词句时期较为短暂。画家虽然是选取古诗词句为画题,但画中的人物皆
为现代装饰,凭栏依牖,背向观者,其所流露的焦灼心理和觅求安置的无端
乡愁已如上文所述。

约从1925年起,丰子恺的漫画进入描绘儿童相时期。他用自然真率的笔
调描写儿童的聪颖之姿,展现儿童的稚嫩之态,画出了许多像《花生米不满
足》、《快活的劳动者》、《瞻瞻底车》、《建筑的起源》等一类脍炙人口
的儿童生活漫画。画家在天真无邪的儿童世界里寻求对苦闷的解脱,寄托对
理想生活的向往。他后来在回顾自己这一时期的创作时也曾这样说:“我向
来憧憬于儿童生活。尤其是那时,我初尝世味,看见了所谓‘社会’里的虚
伪矜忿之状,觉得成人大都已失本性,只有儿童天真烂漫,人格完整,这
是真正的‘人’。于是变成了儿童的崇拜者,在随笔中漫画中,处处赞扬儿
童。现在回想当时的意识,这是从反面诅咒成人社会的恶劣。” ⑾

正是出于对儿童的热爱与崇拜,画家对于穷孩子的不幸遭遇怀着深刻的同
情。他认为“穷的大人固然苦,穷的小孩更苦!”因为“穷的大人苦了,
自己能知道其苦,因而能设法免除其苦,穷的小孩苦了,自己还不知道,
一味茫茫然地追求生的欢喜,这才是天下之至惨!” ⑿

他所画的《贫民窟之冬》、《小主仆》、《高柜台》等一类作品,充分体
现了画家对不幸的穷孩子的深切怜悯和对造成这种不平等现象的社会的痛
恨。
进入30年代后,随着思想上经历了由“无常”到“常”的重大转变
以及文艺大众化思想的确立,丰子恺的画笔,也开始从儿童世界直接转向
成人社会。他谦恭地、平心静气地观察日常生活中的细微小事,聆听传自
街坊邻里的各种世俗之音,体验描写对象在市井里的那种微妙的心理状态?
举凡小贩叫卖、邻人饶舌、旅人小憩、草人赶雀这些随处可见的生活情景?
无不使他怀着浓厚的兴趣反复咀嚼、细细品味,并从中引发出对人生的感
喟。如《到上海去的》,描写当时人们对新生事物的朦胧与好奇,画中成
人的得意神态生动逼真。《张家长李家短》,描写两个洗衣妇长嘴碎舌的
闲扯,那种说姑道婆的饶舌之音,正是长年萦绕在市井街巷的世俗之音,
也反映了产生某些矛盾的那社会相。

--
※ 来源:·BBS 荔园晨风站 bbs.szu.edu.cn·[FROM: 192.168.28.66]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荔园在线首页 友情链接:深圳大学 深大招生 荔园晨风BBS S-Term软件 网络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