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园在线

荔园之美,在春之萌芽,在夏之绽放,在秋之收获,在冬之沉淀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发信人: darkangel (死神之翼天使心), 信区: Literature
标  题: “当代中国文学是否道义缺席”系列讨论之四ZZ
发信站: 荔园晨风BBS站 (Thu Jun  8 13:45:16 2006), 站内


[“当代中国文学是否道义缺席”系列讨论]我的文学偏好

2006-05-30 14:25:22   来源:南方都市报




  □ 丁东

  上周残雪在文章里说,思想权威开出的“拯救文学的良方”违背文学规律。学者丁东做
出回应:“我不是文学界中人,只是一个偶尔看一点文学作品的读者,自然无权给文学的出
路开什么药方。但作为读者,我有权表达我自己阅读的感受,谈谈我对文学新作的好恶。”

  《南方都市报》开展关于当代文学是否道义缺席的讨论,是一个相当容易引起歧义的命
题。因为文学并非必然与道义相联系。而道义二字也有各式各样的解释。不同的人,心目中
的道义是不一样的。

  当代文学,或者当代作家的文学作品,早已不是铁板一块,各人有各人的追求,各人有
各人的选择。谁也无权要求作家写什么,不写什么。我不是文学界中人,只是一个偶尔看一
点文学作品的读者,自然无权给文学的出路开什么药方。但作为读者,我有权表达我自己阅
读的感受,谈谈我对文学新作的好恶。

  我的偏好是很明白的。比如小说,我喜欢胡发云的《如焉》;散文,我喜欢章诒和近几
年的作品;报告文学,我喜欢陈桂棣夫妇的《中国农民调查》。这些作品,能够引起我精神
上的共鸣。他们共同的特点是:但问是非,不计利害,艺术上有很高的水准。我如果有机会
发言,就为这些作品叫几声好。这也是我的权利。

  还有一些作品,有才气,有趣味,我有机会也愿意读一读,感觉是一种不错的消遣。另
一些作品,媒体上宣传得很多,不论主流的也罢,先锋的也罢,我想采取老老实实的态度,
看不懂的就是看不懂,不喜欢的就是不喜欢。

  争议可能源于不久前举行的《如焉》学术讨论会。会上有几位从事当代文学研究的专家
不怎么看好这部小说,批评小说里思想议论成分太多,而我和一些趣味相近的朋友十分喜欢
这部小说,于是引起了争论。这不奇怪。从王小波,到章诒和,都是文学圈以外的人们先看
好。而专业的文学创作界和文学评论界的一些人士,到后来有的看好,有的不看好。俗话说
,文无第一,武无第二。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况且,文学批评圈子里边还有圈子里边的尺
度。这都是很正常的。不妨各自保留各自的看法。

  从这个话题,我想引伸到文学杂志怎么办的问题。中国公开发行的文学杂志,不是作协
、文联主办,就是出版社主办,虽然都是官办,但也是公共传媒里的一类。许多文学杂志享
受着财政的补贴。既然用了纳税人的钱,公民就有权要求文学期刊对公共事务和公共利益有
所关心,在涉及社会正义、公民权利方面,说一点真话,不要一味回避,一味沉默。上个世
纪八十年代,文学期刊曾经发挥过这样的作用。当时,一些文学期刊站在思想解放和社会变
革的前沿,常常是一篇新作,万人争睹,一读为快。后来,由于外部压力,大部分文学期刊
和现实生活的距离越来越远,有的热衷于形式的变化,文体的实验,有的转向内心世界乃至
隐私的展示,而极少坚持对公共事务的必要关怀。不少文学期刊和社会现实的关系渐行渐远
,成了少数作家诗人自娱自乐的平台。现在,除了几种全国有名的文学期刊发行数量尚可达
到几万册,各省市的文学期刊,基本上都萎缩到几千册了,甚至只有几百册了。如果是自己
凑钱办同人刊物,别人也没什么好说的。可偏偏又用了纳税人的钱,就有点说不过去了。这
种趋势,到底是文学期刊的升华,还是文学期刊的末路?我想答案是很清楚的。一个作家,
尽可以孤芳自赏。一个公共期刊,却不应漠视当下。好在今年出现了一个反例。浙江省作家
协会主办的《江南》杂志,原来只有两三千份的发行量,今年第一期发表了胡发云的长篇小
说《如焉》,发行量猛增到一万一千份,仍然供不应求。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证明,许多读者
对文学期刊,和我有相同或相似的期待:恢复文学期刊的公共性是必要的。

  □丁东,学者,现居北京。



--
我带着天使之心降临
却让这片土地饱尝苦难
我想阳光普照大地,却不料竟成
                   赤地千里
我想送来甘露,却不料引来
                  洪水滔滔


※ 修改:·darkangel 于 Jun  8 13:47:12 修改本文·[FROM: 219.133.17.238]
※ 来源:·荔园晨风BBS站 http://bbs.szu.edu.cn·[FROM: 219.133.17.238]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荔园在线首页 友情链接:深圳大学 深大招生 荔园晨风BBS S-Term软件 网络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