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园在线

荔园之美,在春之萌芽,在夏之绽放,在秋之收获,在冬之沉淀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发信人: xiaochf (笑春风), 信区: Reading
标  题: 《物理学与哲学》ZZ(2)
发信站: 荔园晨风BBS站 (2005年05月18日19:43:49 星期三), 站内信件

第二章       量子论的历史

    量子论的起源是和一个大家熟悉的现象相联系的,这一现象并不属于原子物
理学的中心部分。任何一块物质在被加热时,都会开始发光,并在较高温度下达
到红热和白热。发光的颜色与材料表面关系不大,而对于黑体,则只与温度有关
。因此,这样一个黑体在高温下发出的辐射是物理学研究的适当对象;它是一个
简单的现象,并且应该可以根据已知的辐射和热学定律找到一个简单的解释。但
是,瑞利勋爵(Lord Rayleigh)和琼斯(Jeans)在十九世纪末所作的努力却失
败了,并且揭示了种种严重的困难。这里无法以简单的词句描述这些困难。但只
要指出他们应用已知定律不能导出合理的结果这一点,应该也就够了。当普朗克
(Planck)在1895年进入这条研究路线时,他试图将问题从辐射转到辐射原子方
面。这种转换不能消除问题中固有的任何困难,它只简化了经验事实的解释。正
当这个时候,即在1900年的夏天,库尔包姆(Curlbaum)和鲁本斯(Rubens)在
柏林对热辐射光谱作了很准确的新测量。当普朗克听到这些结果时,他试图根据
他对热与辐射的一般联系的研究,用简单的、看来好象是合理的数学公式来表示
它们。有一天,普朗克和鲁本斯在普朗克家中喝茶,他们将鲁本斯的最新结果和
普朗克提出的新公式作比较。比较的结果表明二者完全相符。这就是普朗克热辐
射定律的发现。

    就在这个时候,普朗克开始了艰巨的理论工作。什么是新公式的正确物理解
释呢,既然普朗克能根据他以往的工作把他的公式毫不费力地翻译成关干辐射原
子(所谓振子)的陈述,那么他一定很快就发现了,他的公式似乎表明振子只能
包含分立的能量子——这个结果与经典物理学中任何已知的东西是那么不同,似
致他在开始的时候一定会觉得难以相信。但是,在1900年夏天最紧张的工作时期
中,他终于确信无法避免这个结论.普朗克的儿子曾说,他的父亲曾在通过柏林
近郊的森林——绿林的漫长的散步中谈到了他的新观念。在这次散步中,他解释
说,他感到他可能已经完成了一个第一流的发现,或许只有牛顿的发现才能和它
相比。所以,这个时候曾朗克一定认识到了,他的公式已经触动我们描述自然的
基础,并且有朝一日,这些基础将从它们现有的传统位置向一个新的、现在还不
知道的稳定位置转移。普朗克由于在整个世界观上是保守的,他根本不喜欢这个
后果,但他还是在1900年12月发表了他的量子假说。

    能量只能以分立的能量子发射或吸收,这个观念是这样新奇,以致它不能适
合物理学的传统框架。普朗克企图把他的新假说和老的辐射定律调和起来的尝试
,在几个根本点上都失败了。这一尝试花了五年时间,直到能够朝新方向迈出第
二步时为止。

    这时候出现了年轻的阿耳伯特·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物理学家中
的一个有革命性的天才,他不怕进一步背离旧的观念。他在两个问题中应用了新
观念。一个就是所谓光电效应,即金属在光的作用下发射出电子。许多实验——
特别是勒纳(Lenard)的那些实验——都表明,发射电子的能量与光的强度无关
,而只与光的颜色有关,更准确地说,即只与光的频率有关。根据传统的辐射理
论,这是难以理解的。爱因斯坦将普朗克的假说解释为光是由穿过空间的能量子
组成的,这样,他就成功地解释了上述的观测结果。按照普朗克的假说,一个光
量子的能量应当等于光的频率乘以普朗克常数。

    另一个问题是固体的比热。从传统理论推导出来的比热值与高温时的观测记
录相符,但在低温肘就不相符了。又是爱因斯坦成功地指出,将量子假说应用到
固体中原子的弹性振动上去,就可以理解这种性状。这两个结果标志了一个很重
要的进展,因为它们表明,普朗克的作用量子(在物理学家中称为普朗克常数)
也出现在若干与热辐射并无直接关系的现象中。同时,它们还揭示了新假说的深
刻的革命性,因为第一个问题导出了与光的传统的波动图象边然不同的描述。光
既可以按照麦克斯韦的理论解释为由电磁波所组成,又可以解释为由光量子,即
由以高速穿过空间的能包所组成。但是,是否两种解释都成立呢?爱因斯坦当然
知道,著名的衍射和干涉现象只有根据波动图象才能解释。他不能消除这个波动
图象和光量子观念之间的根本矛盾;他甚至也不企图消除这种解释的不一致性。
他只是简单地把这种矛盾看作是某种大概只有在很久以后才能弄清楚的东西。

    在这期间,贝克勒耳(Becquerel)、居里(Curie)和卢瑟福(Rutherford
)的实验,对原子结构的问题作了某种程度的澄清。1911年,卢瑟福认他对穿过
物质的alpha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的观测,推导出他的著名的原子模型。原子被
描绘为由一个原子核和一些电子所组成,原子核带正电,差不多包含了原子的全
部质量,而电子环绕原子核旋转,就象行星环绕太阳旋转一样。不同元素的原子
之间的化学键被解释为相邻原子的外层电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它和原子核没有直
接关系。原子核通过它的电行决定着原子的化学行为,而原子核的电荷又使中性
原子的电子数目固定不变。起初,这个原子模型不能解释原子的最突出的特性,
即原子的巨大稳定性。按照牛顿的力学定律,从来没有一个行星系统在它和另一
个这样的系统碰撞以后能够回复它原来的位形。但是,举例说吧,一个碳元素的
原子,在化学结合过程中的任何一次碰撞和相互作用之后,都始终保持为一个碳
原子。

    玻尔(Bohr)在1913年利用普朗克的量子假说,对这个不平常的稳定性作出
了解释。如果原子只能通过分立的能量子来改变它的能量,这必定意味着原子只
能处在分立的定态之中,而最低的定态就是原子的正常态。因此,原子在各种相
互作用以后,最后总是回复到它的正常态。

    通过量子论在原子模型上的这种应用,玻尔不仅能够解释原子的稳定性,而
且,在若干简单例子中,对原子通过放电或加热受激发后所发射的光谱线也能作
出理论解释。他的理论以电子运动的经典力学和量子条件的结合为基础,这些量
子条件是为了定义系统的分立定态而强加于经典运动之上的。关于这些条件的一
致的数学表述是后来由索末菲(Sommerfeld)给出的。玻尔完全了解量子条件在
某些方面破坏了牛顿力学的一致性这样一个事实。在氢原子的简单例子中,人们
能根据玻尔的理论算出原子所发射的光的频率,并且和观察结果完全一致。然而
这些频率和电子环绕原子核的轨道频率以及它们的谐频都不相同,这个事实立刻
显示了玻尔的理论还充满了矛盾。但是,它包含了真理的主要部分。它定性地解
释了原子的化学行为和它们的光谱线。分立定态的存在也为弗朗克(Franck)和
赫兹(Hertz)、斯特恩(Stern)和革拉赫(Gerlach)的实验所证实。

    玻尔的理论开辟了一条新的研究路线。光谱学在好几十年内积累起来的大量
实验资料,现在可用来作为关于支配原子中电子运动的奇怪的量子定律的信息了
。许多化学实验能用于同样的目的。从这个时候开始,在这方面物理学家才学会
提出正确的问题;而提出正确的问题往往等于解决了问题的大半。

    这些问题是什么,实际上全部问题都涉及不同实验结果之间的奇怪的明显的
矛盾。同一种辐射,它既产生干涉图样,因而它必定是由波所组成,然而它又引
起光电效应,因而它必定由运动的粒子所组成,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原子中电子
的轨道运动的频率怎么能够不在发射出的辐射的频率中显示出来,难道这意味着
没有轨道运动,但是假如轨道运动的观念是不正确的,那么原子中的电子到底是
怎么样的呢?人们能够看到电子通过一个云空,有时它们是从一个原子中打出来
的;为什么它们不再运动到原子之中去呢,确实,在原子的正常态即最低能态中
,电子或许可能是静止的。但是还有许多较高的能态,在这些态里电子壳展有一
个角动量。那里的电子不可能是静止的。人们还能够举出许多类似的例子。人们
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现,用物理学的传统术语来描述原子事件的企图,结果总是
导致矛盾。

    到二十年代的初期,物理学家们逐渐变得习惯于这些困难了,他们得到了关
于麻烦会在哪里发生的某种模糊的知识,并且还学会了回避矛盾。他们知道,对
于所探讨的特殊实验,关于原子事件的哪一种描述是正确的。这虽然还不足以为
一个星子过程中所发生的一切构成一幅前后一致的一般国象,但它是这样地改变
了物理学家们的见解,以致他们多少领会了量子论的精神。因此,甚至在人们建
立起前后一致的量子论形式系统以前的相当时期,人们就已多少知道~些实验的
结果将是个什么样子。

    人们常常讨论到那种所谓理想实验。这样的实验是被设计来回答判决性的问
题的,不管它们实际上是否能够实现。当然,重要的是原则上应当能够实现这个
实验,但在技术上可能是极端复杂的。这些理想实验在澄清某些问题方面是十分
有用的。如果物理学家们对某个理想实验的结果没有~致的意见,那就常常可以
找到一个与之相似但更为简单的能够实现的实验,从而使实验答案能从基本上对
量子论的阐明有所贡献。

    那几年有一个最奇怪的经验:在阐明过程中,量子论的佯谬并没有消失;恰恰
相反,它们甚至变得更为显著,更加激动人心了。例如,康普顿(Compton)有一
个关于X射线散射的实验就是这样。在以往关于散射光干涉的实验中,散射无疑地
主要以下列方式发生:入射光波使得处于光束中的一个电子以光波的频率振动;
然后振荡的电子发出一个同样频率的球面波,从而产生了散射光。然而康普顿在
1923年发现,散射出来的X射线的频率与人射X射线的频率不同。假设散射是用光
量子和一个电子的碰撞来描述的,那么,频率的这种改变在形式上是可以理解的
。光量子的能量在碰值过程中改变了;并且因为频率乘上普朗克常数应当是光量
子的能量,所以频率也应当改变。但是在光波伪这种解释中发生了什么呢,两个
实验——一个是关于散射光的干涉,另一个是关于散射光频率的变化——看来是
互相矛盾,没有任何调和的可能性的。

    这时候,许多物理学家相信,这些明显的矛盾应当归入原子物理学的内在的
结构。因此, 1924年,法国的德布罗意(de Broglie)试图将光的波动描述方法
和粒子描述方法间的二象性推广到物质的基本粒子,首先是推广到电子上去。他
指出,有某种物质波云“对应”于一个运动电子,就象一个光波对应于一个运动
光量子一样。那时候,在这种联系中“对应”这个词意味着什么,还是不清楚的
。但是德布罗意建议,应当把玻尔理论中的量子条件解释为关于物质波的陈述。
由于几何学上的理由,环绕一个核转动的波只能是一个驻波;而轨道的周长必定
是波长的整数倍。德布罗意的观念就是这样地把量子条件和波粒二象性联系起来
,而量子条件过去在电子力学中一直是一个外来的因素。

    在玻尔的理论中,计算出来的电子轨道频率和发射出来的辐射频率间的不相
符.必须解释成电子轨道的概念有其局限性。这个概念从一开始就有点值得怀疑
。然而,对于较高的轨道,电子将在离核很远的地方运动,就象人们看到它们在
云室中运动时的情况一样。在那里,人们应当谈到电子轨道。因此,对于这些较
高的轨道,发射辐射频率接近轨道频率和它的较高的谐频,这是很令人满意的。
此外,玻尔在他的早期论文中就已经提出,发射光谱线的强度接近干对应的谐波
的强度。这个对应原理对近似地计算谱线强度已经证明是很有用的。这样,人们
就有一个印象:玻尔的理论对原子内部发生的事情作了定性的但不是定量的描述
;物质行为的若干新特征是由量子条件定性地表示的,而这些量子条件又与波粒
二象性相联系。

    量子论的准确的数学表述最后是从两个不同的发展方向出现的。一个从玻尔
的对应原理开始。人们不得不放弃电子轨道的概念,但在高量子数的极限情况下
,即对于大轨道而言,这个概念仍须保留。在后面这种情形中,发射辐射以它的
频率和强度给出电子轨道的图象;这个图象代表数学家所谓的轨道的傅里叶(Fo
urier)展开式。这种观念自身说明了,人们不应当把力学定律写为电子的位置和
速度的方程,而应当写为电子的傅里叶展开式中的频率和振幅的方程。从这样一
些方程出发并稍稍改变它们,人们就能够希望得到同发射辐射频率和强度相对应
的那些量之间的关系,这些关系甚至对干小轨道和原子的基态也能成立。这个计
划是能够实际实现的;1925年的夏天,它引导出一个数学形式系统,称为矩阵力学
,或者,更一般地称为量子力学。牛顿力学的运动方程被矩阵之间的类似方程所
代替Z有一个新奇的经验是:人们发现牛顿力学的许多旧结果,例如能量守恒等等
,也能从新的数学方案推导出来。后来,玻思(Born)、约尔丹(Jordan)和狄
拉克(Dirac)的研究表明,代表电子的位置和动量的矩阵是不对易的。这个事实
清楚地显示了经典力学和量子力学之间的本质差别。

    另一个发展方向是随着德布罗意的物质波的观念而来的。薛定谔(Schrodin
ser)试图建立一个关于环绕原子核的德布罗意驻波的波动方程。早在1926年,他
成功地推导出氢原子各定态的能量值作为他的波动方程的“本征值”,并能给出
将一套已定的经典运动方程转换成多维空间中对应的波动方程的更一般的规定。
后来,他又得以证明,他建立的波动力学形式系统和较早的量子力学形式系统在
数学上是等价的。

    因此,人们终于有了一个前后一致的数学形式系统,它能用两种等价的方法
规定下来,或者从矩阵之间的关系出发,或者从波动方程出发。这个形式系统绘
出了正确的氢原子能量值;不到一年,又征明它对氦原子和较重原子的更复杂问
题也是成功的。但是新的形式系统是在什么样的意义上描述原子的呢?波动图象
与微粒图象间二象性的佯谬尚未解决;这些佯谬不知因什么缘故而潜伏在数学方
案之中。

    玻尔、克拉麦斯(Kramers)、斯莱特(Slate)在1924年向真正理解量子论
迈出了第一步和很有意义的一步。这几位作者试图用几率波的概念来解决波动图
象和粒子图象间的明显矛盾。电磁波不被解释为“真实”的波,而被解释为几率
波,几率波在每一点的强度决定该点的原子吸收(或感生发射〕一个光量子的几
率。这个观念引导出这样一个结论:能量和动量守恒律对单个粒子事件不一定成
立,它们只是统计规律,只有取统计平均值时才成立。不过,这个结论是不正确
的,而辐射的波动面貌和粒子面貌之间的联系却变得更为复杂了。

    但是玻尔、克拉麦斯和斯莱特的论文揭示了量子论的正确解释的一个主要特
征。几率波的概念是牛顿以来理论物理学中全新的东西。在数学或统计力学中,
几率意味着我们对实际状况认识程度的陈述。在掷骰子时,我们不知道决定骰子
下落的人手运动的细节,因此我们说掷出某一个特定数字的几年正好是六分之一
。然而,玻尔、克拉麦斯、斯莱特的几率波意味着更多一些东西;它意味着对某
些事情的倾向。它是亚里土多植(Aristotle)哲学中“潜能”(potentia)这个
老概念的定量表述。它引入了某种介于实际的事件和事件的观念之间的东西,这
是正好介于可能性和实在性之间的一种新奇的物理实在。

    后来,当量子论的教学框架确定了以后,玻恩来取了这个几率波的观念,并
给被看作几年波的形式系统中的数学量以清楚的定义。它不是象弹性波或无线电
波那样的三维波,而是在多维位形空间中的波,因而是颇为抽象的数学量。

    即令在这个时候,即在1926年夏天,在各种情况下应当怎样使用数学形式系
统来描述给定的实验状况,也还是没有搞清楚。人们知道怎样描写一个原子的定
态,但不知道怎样描述一个简单得多的事件——例如通过云室的一个电子。

    当薛定谔在那个夏天证明了他的波动力学形式系统在教学上等价于量子力学
以后,他一度试图全部放弃量子和“量子跳变”的观念,并简单地用他的三维物
质波来代替原子中的电子。他当时热衷于这种尝试是由于他得到了一个成果,即
在他的理论中氢原子的能级似乎正好就是驻立物质波的本征频率。因此,他以为
把它们叫做能量是错误的;它们只不过是频率。但在玻尔、薛定谔和哥本哈根学
派的物理学家们于1926年秋在哥本哈根举行的讨论会中,很快就弄清楚,这样一
种解释甚至还不足以解释普朗克的热辐射公式。

    在这些讨论以后的几个月内,在哥本哈根对有关解释量子论的全部问题所作
的紧张研究,正如许多物理学家所相信的那样,终于对情况作出了全面的、令人
满意的阐明。但这不是一个容易被人接受的解答。我记得有一次同玻尔讨论了几
个钟头,直到深夜才几乎在绝望中结束;当讨论结束时,我独自到邻近的花园中
去散步,当时我一再反复问我自己:难道自然界真能象这些原子实验给我们的印
象那么荒诞无稽吗,

    最后的解答是从两条不同的道路逐渐接近的。一条是改变问题的提法。代替
这样一个问题:“人们怎样才能够在已知的数学方案中表示出一个给定的实验状
况?”提出了另一个问题:“只有能在数学形式系统中表示出来的实验状况才能
在自然中发生,也许这是正确的?” 如果假设这实际上是正确的,结果就将对自
牛顿以来成为经典力学基础的那些概念的适用范围施加限制。像在牛顿力学中那
样,人们能够谈论一个电子的位置和速度,并能够观察和测量这些量。但是,人
们不能以任意高的准确度同时测定这两个量。实际上已经发现,这样两个不准确
度的乘积不应当小于普朗克常数除以粒子的质量。从其他实验状况也能推出类似
的关系。它们通常称为测不难关系,或测不准原理。人们已经知道,老概念只是
不准确地吻合自然。

    另一条接近的道路是玻尔的互补概念。薛定谔已经不把原子描述为一个原子
核和电子的系统,而把它描述为一个原子核和一些物质波的系统。这种物质彼图
象当然也包含一个真理的因素。玻尔把两种图象——粒子国象和波动图象——看
作是同一个实在的两个互补的描述。这两个描述中的任何一个都只能是部分正确
的,使用粒子概念以及波动概念都必须有所限制,否则就不能避免矛盾。如果考
虑到能够以测不准关系表示的那些限制,矛盾就消失了。

    这样,自从1927年春天以来,人们就有了一个量子论的前后一致的解释,它
常常被称为“哥本哈根解释”。1927年在布鲁塞尔举行的索尔维(Solvay)会议
上,这个解释接受了严峻的考验。对那些总是导致最坏的佯谬的实验全都再三地
在所有细节上作了讨论,特别是爱因斯坦。人们还设想了一些新的理想实验去探
索理论的任何可能的不一致性,但是这个理论被证明为前后一致的,并且对于人
们所知道的一切实验,看来都是符合的。

    这个哥本哈根解释的细节将是下一章的主题。应当强调指出这一点:从最初
提出存在能量子的观念到真正理解鼻子理论的定律,已经过去了四分之一世纪以
上。这表明了,在人们能够理解新情况之前,有关实在的基本概念必须发生巨大
的变革。


--
仗义每多屠狗辈    负心总是读书人
   ! ! ! 百无一用是书生 !!!
※ 来源:·荔园晨风BBS站 bbs.szu.edu.cn·[FROM: 222.248.26.8]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荔园在线首页 友情链接:深圳大学 深大招生 荔园晨风BBS S-Term软件 网络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