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朝,女子化妆的顺序通常为:一敷铅粉,二抹胭脂,三画黛眉,四贴花钿,五钿面靥,六描斜红,七涂唇脂。宋代步骤相似,“尚白”是最重要的视觉美感,而铅粉色泽洁白,质地细腻,则是宋朝女性最主要的化妆品。
化妆前,好好保养肌肤是极重要的工作!自唐朝武则天开始流行起“神仙玉女粉”,《新唐书》说:“虽春秋高,善自涂泽,虽左右不悟其衰。”意思是武则天虽然年纪很大了,但因为热爱保养的关系,所以旁人根本不觉得她有半分肤况不佳或是容颜憔悴。
“神仙玉女粉”制作方式并不困难:五月初五采“益母草”全草,不能带土。晒干后捣成细粉过筛,然后加面粉和水,调好后,捏成如鸡蛋大药团,再晒干。用黄泥做一炉子,四旁开窍,上下放木炭,药团放中间。
大火烧一顿饭时间后,改用文火再烧一昼夜,取出凉透,细研,过筛,放入干燥的瓷皿中。用时加十分之一的滑石粉,百分之一的胭脂,调匀,研细,沐浴或洗面、洗手时,用药末擦洗。
益母草又名茺蔚,是天然的美容良药,据《本草拾遗》记载:“入面药,令人光泽,治粉刺。”此方的调制,要求端午节收采全株益母草,不能稍带泥土,否则无效;煆制时切忌火力过猛,否则药变黄黑,用之无效。
古人对研锤也十分讲究,认为以玉锤为佳,鹿角锤次之,看来似乎玄妙,其实不无道理,因为玉与鹿角均有润泽肌肤、除颇灭瘢的作用,研磨时难免有少量落下,配入药中,正好起协同作用。
到了宋朝,女性则在这样的基础配方上再添加石膏粉、滑石粉、蚌粉,睡前涂抹,让肌肤细致光滑白嫩。
每位女子对待化妆自有一套撇步,但瘦小脸大概是共同追求的目标。宋朝女子的小脸化妆术称之为“三白”。三白指的是额头、下巴、鼻梁,用铅粉“打亮”、着重涂白于这三处就可以让脸部显得立体。看来宋朝女子也很清楚知道要凸显五官特色的小技巧,打亮就对了!
“妇人本质,为白最难。”宋朝女子们喜好用铅粉保持皮肤白皙,而使用白色系的妆粉搭配红色系胭脂化妆则更显风韵。宋人偏爱的“檀晕妆”:化妆前混合铅粉和胭脂,使粉末变成檀红色后,直接涂于脸颊上。这样一来,面颊显得白里透红,皮肤弹性澎润,苹果肌自然呈现!
宋朝时出现了别具一格的妆容。宋钦宗的朱皇后画像上,两颊和额间都装饰著珍珠,有别于普通的花钿和额黄。
宋仁宗曹皇后身边婢女脸上的倒晕妆,是当时最时尚的眉毛妆容:“倒晕眉”,从皇后和侍女的画像上都可以看到。这种化妆法眉形相当特别,首先眉毛必须修成宽阔的月牙形,在眉毛上方或者下方先用浅色晕染,眉毛中段颜色最深、再慢慢由深至浅逐渐向外晕染扩散,使眉毛看起来有种天然奔放的美感!
除了白里透红的肌肤、好看的眉形以外,“额黄”更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化法是用黄色颜料燃画在额间,形状多变,任凭女子喜好,多见为星月花鸟。与额黄相似的“花钿”,又称寿阳妆、梅花妆、贴花子,起源于宋武帝之女寿阳公主。据说某年正月初七,寿阳公主仰卧于含章殿下,清风徐来,梅花刚好落在她的额上拂之不去,自此便产生了“梅花妆”,蔚为风尚,也在宋朝刮起了一阵梅花妆旋风。
宋朝女性热衷于美甲,她们捣碎凤仙花后再加入明矾,连染三四次就可以“色若胭脂,洗涤不去”。周密的《癸辛杂识续集》介绍宋人美甲的方法,美甲材料天然,颜色鲜艳:“凤仙花红者用叶捣碎,入明矾少许在内,先洗净指甲,然后以此敷甲上,用片帛缠定过夜。
初染色淡,连染三五次,其色若胭脂,洗涤不去,可经旬,直至退甲,方渐去之。或云此亦守宫之法,非也。今老妇人七八旬者亦染甲。”这种美甲风气不限于年轻女子,就连老太太们也爱上染红指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