较早的五彩瓷器要从唐三彩说起了。唐代三彩陶使用的都是翠、绿、黄、白、赭、 褐这些低温釉。这些釉色在未烧前都是粉末状,用点画的方法将几种色釉混合在一起,在烧炼时,釉色会自由流动,不受控制。到了宋代,河南磁州窑用矾红调铅粉用于釉面上,形成了红绿两色的釉上彩绘,这一技艺解决了唐三彩釉色流动问题,从料色上造就了古彩瓷工艺的基础。
五彩瓷器在北宋晚期时,在对汝窑进行改良的时候,成功地在卵白色汝窑上创烧了五彩。五彩瓷器基本以红 、黄、绿、蓝、紫五色颜色为主,按照花纹图案的需要制作在瓷器釉上,再次经过700--800摄氏度的高温两次烧制而成,特点是以釉上彩的装饰方法。它的存世器物珍稀。
中国古代瓷器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从原始瓷器到成熟的青瓷,又由青瓷发展到北朝白瓷,然后再由白瓷发展到彩瓷差不多二千年的时间。从青瓷到白瓷的转变,是在唐宋时期完成的;而由白瓷到彩瓷的转变,则是明清时期实现的。明清时期彩瓷的发展和盛行,使中国古代陶瓷进入了一个高峰时期。那么 什么是五彩瓷呢?硬彩器彩色浓艳,釉在烧制在上面,微微凸起。软彩者又名粉彩,彩色稍浅,有粉匀之也。"真正康熙时期的五彩瓷瑰丽多彩,品种繁多,是相当珍贵的。了解一下:
五彩瓷的制作是在继承和发展传统彩绘瓷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在中国陶瓷发展历史上,可谓源远流长。是由诸多因素决定的,可谓天时、地利、人和所促成的必然结果。
“地利”指的是,景德镇四面环山,从祁门的大洪山向西贯穿江西的昌江流经景德镇。景德镇位于昌江中下游,距上游祁门140公里,距下游的波阳(曾名鄱阳)90公里。在景德镇附近有东河、南河与西河三条支流。东河源于浮梁东乡的东源山,全长 60公里,流经出产瓷原料和燃料的瑶里、界首、高砂、王港、鹅湖等地,于浮梁旧城注入昌江。南河发源于婺源西南山中,全长45公里,流经盛产瓷土原料和燃料的浮梁南乡之程村、东流、湘河、湖田等地。西河发源于安徽至德县,全长约50公里,经浮梁北乡的祁门、港口、大洲、三龙等瓷料和燃料产地。昌江各支流流经的地方,多为陶瓷原料和燃料产地,在历史上对景德镇的瓷业发展至关重要,是景德镇制瓷原料、燃料供给和陶瓷产品对外运输的重要通道。这一优越的自然条件,是形成瓷业中心基地的重要因素。
所谓"人和",是指由于明代全国许多名窑慢慢衰落和北方的战乱以及其他一些原因,各地身怀技艺的制瓷工匠纷纷聚集到了景德镇;外来人才和当地工匠的融合,迅速地推动了景德镇制瓷技艺的新发展,形成了"工匠来八方,器成天下走"的局面。所以天时、地利、人和的有利条件奠定了景德镇陶瓷发展的基础。
明代洪武年间,朝廷在景德镇设置了御窑厂,所用的工匠技艺熟练而高超,并且"凡烧造供用器皿等物,须要定夺样制,计算人工物料"。因此,御窑厂的制作均非常精致,不惜耗时费力,精美的五彩瓷由此产生便是非常自然的事情。
明代五彩瓷的发展,大致可划分为三大阶段:洪武、永乐为初创期,宣德至正德为发展期,嘉靖、万历为成熟期
初创时期,釉上五彩瓷器传世品不多见,因为当时景德镇延续元代制瓷主流产品青花、釉里红的生产,正统时期对景德镇烧制瓷器有严格的限制,其他两朝也在减免瓷器的烧制。这些举动对景德镇陶瓷在这三朝期间的发展产生了影响。政治的不稳定,以及社会经济的衰退,导致了没有完成的瓷器在三朝完工时仍然留有宣德款或者没有落款,成化早期官窑瓷器的胎、釉的情况及彩绘图案和宣德官窑没什么区别。洪武时期的釉上红彩龙纹残片,“盘壁表里各画五爪红龙两条及云彩两朵”。其构图动感十分强烈,笔意潇洒劲利,龙纹图案空间安排疏密得当,云朵画法也生动活泼,充满意味;胎壁匀称,轻且薄,对光透映,里外龙纹叠合为一,器物虽小,但图案纹样布局合理,肯定了五彩制作的成就,表现了明初高超精致的制作水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