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说法,三国时期有三次对形势影响非常大的战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不过小编认为,“夷陵之战”放在这里有些不够资格,因为在“夷陵之战”之前,还有一场影响更加深远的“荆州之战”。“荆州之战”是刘备集团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改变了魏、蜀、吴三方的外交关系,更是引发了一系列的大规模战役。在魏黄初三年、吴黄武元年(即公元222年),曹丕发动三路大军进攻孙权,就可以视作“荆州之战”的余波。下面小编就来聊一聊这次“曹丕三路伐吴之战”。
“曹丕三路伐吴之战”的背景
由于在荆州归属的问题上的矛盾,刘备和孙权的关系极度恶化。荆州处于扬州的上游,如果不在自己的手里,孙权感到非常不安。只有拿到荆州,组成完整的长江防线,这是孙权首先要做的。基于这一点,孙权撕破盟约,偷袭了荆州,向曹丕臣服,专心应对与刘备的战争。
孙权对曹丕的臣服,避免了西、北两线作战的情况。不过孙权终究不是真心归附曹魏,孙权可以降身段、献财宝,但绝对不答应把太子孙登送到曹魏作人质。曹丕屡次征求质子,孙权屡次拖延拒绝。孙登不入朝,曹丕对孙权就没有什么实质的牵制,这一点是曹丕、孙权两家联盟(或者说君臣?)破裂的一个重要原因。
另外在曹丕三路伐吴的同年,陆逊在“夷陵之战”中击败了刘备。刘备退守白帝城。有一些将领劝说陆逊入峡口追击刘备,这个时候曹丕已经开始集结军队,陆逊不敢冒险,没有继续向西深入。考虑到曹丕三路伐吴的战役中,没有出现陆逊的身影,这个时候的陆逊可能正在与刘备相抗。曹丕选择在这个时候大规模进攻东吴,或许也有寄希望于刘备再度出兵的可能。
曹丕三路大军伐吴
曹丕这次伐吴,在结果上来看虽然没有太大的斩获和土地的得失,但规模还是比较大的。为了阅读起来更加客观,小编将这三路大军分开来说。
西路大军:曹真、夏侯尚、文聘、张郃、徐晃进攻南郡
本来荆州是在关羽的掌握之下,孙权夺取了荆州,固然保护了扬州的安全,也承担起对北方的压力。江陵这个长江防线重镇也成为曹魏与东吴之间的一个主要战场。曹丕派曹真、夏侯尚、张郃、徐晃、文聘等人率军进攻江陵,并且自己也来到了宛县。
中路大军:曹仁、蒋济进攻濡须
濡须水是巢湖与长江之间的一个水路通道。为了屏障江东最后的防线长江,孙权在濡须水建造濡须坞,加强对濡须水的控制,扼守这条通道。曹操和孙权围绕濡须发生了很多次战役,这里也是双方长期胶着的战场。曹丕三路伐吴,其中有一路的目标就是拔除濡须坞,打通濡须水,主将为曹仁。
东路大军:曹休、张辽、臧霸、王凌、赵俨、贾逵进攻洞口、京口
东路大军由青州、徐州、豫州、兖州、扬州五州兵力组成二十多军(按于禁七军有三万人的前例,东路大军数量应该在十万左右),曹休为主将,进攻洞浦口;后又东向到广陵进攻京口。
战役过程
既然是三路大军,自然组成三个分割的战场。下面小编还是分开来叙述。
“江陵之战”
在曹丕三路伐吴的时候,东吴这边坐镇江陵的是朱治的义子朱然。孙权派遣孙盛率领一万人驻扎在江陵中州,作为江陵的外援。曹魏这边曹真和夏侯尚围攻江陵,派张郃分兵进攻孙盛。孙盛被击败撤出江陵中州,根据曹魏官方的说法,这次战斗东吴损失几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