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故圣人立象以尽意。
这句话的大概意思就是,当文字不能尽意的时候,先贤会以一些通俗易懂的事物现象,来表达道理。比如用水滴石穿这种现象来表达坚持不懈的重要性,这就可以看作是简单的“立象尽意”。
古人写诗词,追求含蓄、余韵,所以也会将自己的情意心志,寄于景象抒发出来,这便是所谓的“意象”了。优秀的诗人,通过巧妙的意象组合与精炼的文字表达,便能塑造一种十分契合这种情意的氛围,令人如临其境、感同身受,这便是所谓的意境了。
意象,可以说是中国古典诗词最重要的部分。王国维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有此意,自然万物,只要有心有情,皆可成为意象,而诗中应用最频繁的意象,定然有“月”一席之地。
古代文人心中,月和太阳一样,有驱散黑夜的光明,但是月亮不像太阳那般炽热,令人无法直视。月温柔皎洁,如同一位清冷的绝世佳人,可以让喜欢爱慕她的人,尽情地驻足欣赏;又像一位善解人意的红颜知己,诗人可以肆无忌惮地倾述自己的感伤。
月不像其他意象那般一成不变,它有着阴晴圆缺,恰似人一生的沉浮,诗人失意得意之时,似乎都会与月亮产生共鸣。同时,月一直是诗人的寄托,古代的诗人,多是书生,不是在外为官,便是在外求学,那轮皎洁圆满的明月,就成了他们承载思念的最佳意象。
不过,古代写月的诗词,不是哀怨,就是伤情,读来总令人为之叹息。然而,唐宋两朝,有一诗一词,境界大气豁达,读来心中开阔不已。词,想必大家都能猜到,是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而诗,则是唐代张九龄写的《望月怀远》:
诗的首联,便是千古名句。五律讲究精炼,最看重打磨字词,力求一字千钧,这两句并没有斧凿刀刻之感,字字平淡,但读来却觉雄浑壮阔。
常人写月,不是西窗庭院,便是小船山间,总有一种局促狭小之感。诗人一个“生”字,竟然是将天空大海为画框,将明月镶嵌其中,后一句“天涯”则将望月思怀的延伸至人们的共情。
尽管心中思念的人不在一起,可是这轮皎洁的明月,却能共同观赏,它将天各一方的心,连在了一起。这一句应是取义《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不过张九龄这两句更浑然有余味。
不过,有时候道理都懂,就是心中却禁不住思念。有情人的人应该怨恨这漫漫长夜,因为夜里无眠而又孤寂无事,只能通宵忍受着相思的折磨。这两句是流水对,前后呼应,不过很多诗词专家却说这两句不对仗,其实是偏信词性一说。
吹灭了蜡烛,但房内并没有被黑暗侵蚀,澄明的月光从窗外倾泻而下,光如秋霜,洁白而又清冷,诗人看着觉得别有一番意境。起身披衣,走到庭院,月,越发的透彻明亮,然而秋夜寒凉,露水也逐渐增多,打湿了鬓发和衣裳。
如此美丽的月光,充盈在手中,我多么想把心中的情意揉进这份皎洁,赠送给你,可又如何赠送。算了,还是回去睡觉吧,或许在梦中可以与你相聚,共度美好时光。“盈手”二字,将月光无形化为有形,恍如实质一般,意境实在优美。
张九龄是优秀的诗人,这首望月诗,境界不输苏轼《水调歌头》,两首诗歌堪称“咏月双绝”。同时,他也是唐朝有名的贤相,可以被李林甫所排挤贬为荆州长史,也正是在此期间,张九龄写下了《感遇十二首》和这《望月怀远》。
逆境出好诗,但是一代贤相被贬,盛唐也就此走到了下坡路上,这是时代的遗憾,却又是文坛的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