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在书法的发展历程中出现了“碑学”与“帖学”两种流派,这种现象自近代以来尤为突出。其中“帖学”长期占据主要位置,但自清代民国以来,“碑学”兴盛异常。
魏晋以后至清代初期,官方的书写文字由篆书、隶书向楷书、行书演变,由于实用价值的剥落,篆书和隶书除了在唐代出现了李阳冰、韩择木等数位优秀书法家,宋、元、明数朝问津者极少。即便是有赵孟頫、文征明、王铎这样的巨擘偶然涉猎,但终是去古愈远,无法把握篆隶书的基本特质。
左《峄山》、中《袁安》、右《袁敞》碑
左《峄山》、中《泰山》、右《袁安》碑
清代民国以来,由于出土的青铜、碑刻日益增多,及“文字狱”的愈演愈烈,为清初金石考证之学和搜访摹拓古代碑版之风注入了有力而强效的助推剂,从而直接影响到了篆书和隶书的创作,使得从取法唐人、陈习相沿、随意妄作的状况向回归秦汉古法和以古为师的过程转变。
这一时期的碑学书法家作出了两个历史性的的贡献:一是篆书、隶书的复兴;另外则是崇尚金石碑版的字构,注意用笔中的力度、速度、节奏,弱化刻意起笔、收笔的陋习,树立了“金石味”这一新的审美观念!
吴昌硕82岁时所作石鼓文篆书
在这些崇尚“碑学”的书法(篆刻)家中,有我们熟知的郑簠、金农、伊秉绶、吴昌硕、邓石如、吴熙载等人。本次,书画课代表同大家分享的是邓石如的篆书作品。邓石如篆书《朱晦庵文》四条屏欣赏
邓石如是清代碑学的巨擘,他擅长篆、隶、楷书及篆刻,然而篆书却是邓石如书法艺术的最高成就,可谓开启了近代篆书的新纪元。
邓石如篆书《朱晦庵文》四条屏释文:朱晦庵为南康守。春日,陆子静往访。晦庵与沔舟而乐。曰:“自有宇宙以来,即有此溪山,还有此佳客否?”乃登白鹿洞书院讲席。请子静讲《君子喻义章》。听者如堵。当时说得痛快,坐中至有流涕者。晦庵深感动。天气微冷而汗出挥扇。
邓石如的这件篆书四条屏,书于清嘉庆八年(1803),此时的完白山人刚好60岁,可说是其巅峰时期的篆书书法作品。通篇用笔一律以篆隶结合,字体修长灵动飘逸,布局疏,打破了传统篆书结构的均衡规律。转合处提、按沉浮,不追求以裹锋截毫而达到平整的效果。
文丨@书画课代表 ,更多高清金石书画作品及其背后的故事,欢迎各位热爱书法绘画、篆刻治印的新朋友关注我们呀,谢谢!
申明:本文由“书画课代表”原创首发,图文消息谢绝未经授权的复制、抄袭或抓取行为!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并注明出处,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