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月,他由彝民朋友带路,拜访了禄呷呷,向他赠送了礼物,禄首领宰牛置酒款待。他尊重彝族的风俗习惯,和他们同吃同住同娱乐,彼此结下了真挚的友谊,这使他的田野考察工作进展比较顺利。在凉山的两个多月时间里,先后调查了诸路磨开、斯古、沙木箐和跑马坪等地,行程约500 余公里,经过了200 多个村庄,搜集了不少20 年代末彝族社会组织和文化民俗等资料及彝文经卷。他深感彝民豪爽朴质、热情好客,重感情亦重友谊,并非外间所传的那般野蛮。经他建议,在诸路磨开和斯古两地,开办了两间小学,请了两位首领的“师爷”(汉人)任教师。结束调查离开凉山时,他同禄呷呷等人合影留念,依依话别,禄首领赠他一当地狮子狗,解他旅途寂寞,他还邀请了几位彝民朋友渡江同来巧家县城观光,以开眼界。在巧家停留的五个月中,努力研习彝语彝文,于1929 年5 月转回昆明。
搭建南派人类学支脉
因西南考察一举成名的杨成志,被派往法国巴黎留学。1935 年冬,学成归国的杨成志即被委以重任,任中山大学人类学部主任,创办人类学系,复办《民俗》刊物,恢复中山大学民俗学会。此时,杨成志开宗立派,致力于搭建人类学在中国的南派分支,独擎大旗、声名鹊起。
在1937 年到1949 年间,战事频仍,杨成志从大学课堂走向山野,几乎是隐遁深山,如饥似渴地探秘南方少数民族部落,随中大迁徏,他每到一地、深入一地、研究一地,仿佛遍地是宝,他都能点石成金、化废为宝。1937 年,杨成志带中大与岭南大学师生联合到海南岛黎苗考察,收集文物,带回黎男、黎女到中大表演,弟子王兴现撰成20 万字《海南岛黎人研究》,成为“研究黎族问题的重要著作”;1942 年,杨成志带队回海丰家乡(时未建市,今汕尾城区属海丰管辖。)搜集古物,对粤东沿海史前遗迹进行发掘考古,力破古籍所载赵佗来粤以前,“广东无文化、土人皆蛮族”的旧观念;1944 年,杨成志作为访问学者赴美考察印第安人部落,以中国学者的立场怒批美国种族歧视问题,被新墨西哥一家英文报纸大幅报道。此时,杨成志在学界的地位如日中天。
杨成志说:“民族学的研究是由‘脚’爬山开踏进来,却不是由‘手’抄录转贩出去。”他偏重田野调查的治学方式,深远地影响了中国人类学南派的发展。
不逝的流星
在“文革”中,杨成志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受到不公平对待。
1991 年,刚过完89 岁生日不久的杨成志无疾而终。
杨成志的学术成就受到后人的追捧。
记者: 沈洛羊
出品:易祖栋 / 编审:罗迅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