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面对内忧外患的崇祯皇帝,为何不能与后金议和?

2020-09-14 20:33:53 作者: 明末面对内忧

明将祖大寿塑像

在这样的情况下,崇祯皇帝想到了之前兵部尚书杨嗣昌提出的与后金议和的事情。但是崇祯皇帝知道当时的东林党官员是绝对不会允许自己这么做的。于是他便利用宦官与后金政府进行联系,希望能够与皇太极达成协议。

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却出现了纰漏,其与后金往来的文件不慎被朝中大臣看到,并立即引发了轩然大波。注重自己形象的崇祯帝自然不敢承担这一责任,便将宦官陈新甲杀死以平息大臣的愤怒。当时清军刚刚夺取松山,他们提出和明政府议和,但是崇祯害怕大臣们批判自己软弱,便派吴三桂领兵反攻。吴三桂很快就被清军所击败,清廷也认为崇祯皇帝是一个背信弃义的人,便不再向明王朝提供议和的机会。

主张议和的杨嗣昌

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当时东林党官员的所谓大义给明朝的政治决定造成了多大的压力,而崇祯又是一个注意自己形象,不愿承担责任的帝王。其只能顺应朝臣的意见放弃了议和,这也将明王朝推向了万劫不复的深渊。

如今的东林书院

在明朝末年的时候,崇祯皇帝面对的是一个烂摊子。在财政收入方面由于土地兼并的盛行,导致国家财政入不敷出。而在政治方面,虽然阉党已除,但是暗地里的党争依然十分激烈。最重要的是,当时的明政府在内要镇压农民起义,在外要抵抗崛起的后金政权,这让明王朝感到力不从心。

在这样的情况下,与后金政权议和本来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是碍于东林党官员的进取态度,无论是袁崇焕还是崇祯皇帝都不敢接受女真人的议和提议,而崇祯皇帝更是背信弃义,主动发起了对于清军的进攻,这让明王朝与女真人议和的可能性被彻底断绝。

也许有人说东林党的这种决定是没有问题的,最终想要解决边境问题还是要依靠武力收复。但是这些在京城中的大臣对于战争的情况以及军费的开支都缺少认识,他们对于局势的判断更是有着不小的问题,这种追求所谓大义的空谈才是害死明王朝的致命毒药。

参考文献:

【1】《洪业:清朝开国史》

【2】《八旗兴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