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统万城:流沙湮没的匈奴王“铁城”古代匈奴族遗留的唯一都城

2020-09-15 12:00:22 作者: 中国统万城:

五胡十六国时期,尽管统万城周围土壤以沙质土为主,但由于当时的天气有春夏冷湿的现象,尤以每年的春季至秋季为最好的季节,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因而统万城周围水草丰美,成为大夏国最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区,这由北魏两次攻夏战争中俘获的战利品即可得到证明,在北魏对夏国的两次讨伐中,一次“得牲口牛马十余万。”一次“获马三十余万匹,牛羊数千万头”,可见统万城周围确为夏国最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区。

此外,统万城在军事上可以发挥他全面指挥的作用,因为他可以内外兼顾。包括统万城在内的无定河流域,自古以来宜农宜牧。到五胡十六国时期,无定河流域的生产方式已从秦汉时期的农业经营转为畜牧业经营,而夏国的居民构成是游牧人口居多,因为赫连勃勃把都城选在无定河流域的统万城,其目的之一就是最大限度地照顾游牧民族的利益。

从对外发展和防御来看,统万城在军事上具有战略地位。夏国东与北魏相邻,北与柔然接壤,西与西秦、北凉相接,南与后秦为界。统万城距北方的柔然相对较远,况且统万城之北又有代来城、大作城为屏障,所以来自北方的威胁不大。西边的西秦、北凉,距统万城也较远,况且在统万城施工的第三年,夏国就与北凉结盟,因而来自西边的威胁也不大。位于夏国南疆的后秦与东疆的北魏,距统万城相对较近,尤以北魏距统万城最近,因而这两国是赫连勃勃所要对付的主要敌人,但在后秦被东晋灭亡以后,尤其是赫连勃勃袭取东晋占领长安以后,赫连勃勃所要对付的主要敌人就只有夏国东疆的北魏了。在袭取长安以后,赫连勃勃的力量达到了鼎盛时期。袭取长安以前,赫连勃勃所要对付的主要敌人一直是后秦姚兴,为此,他不惜与自己有杀父之仇的北魏政权结盟而对付后秦;但后秦灭亡以后,与夏国南境接壤的东晋,其统治中心远在荆吴,不能对夏国构成太大威胁,倒是与夏国“风俗相同”的盟友北魏,因为与夏国隔一黄河天堑,所以成了夏国潜在的最危险敌人,最为赫连勃勃忌惮,因而赫连勃勃不迁都长安仍按原计划定都统万城,其目的就是为了凭借黄河天堑和统万城的坚固来防御仇敌北魏,这正是赫连勃勃定都统万城的军事目的。

另外,统万城所在地域在秦代为上郡。上郡是秦汉王朝农业开发的重点,而无定河流域又是上郡农业开发的重点,这里人口相对集中,设县也较为密集,交通便利,上郡郡治即设在这里的肤施。赫连勃勃把其都城选在鄂尔多斯高原南缘的无定河流域,并且因汉代奢延城之旧而“改筑”,也想利用奢延城所处之无定河流域便利的交通。由肤施至长安有道路可通,而奢延城距肤施又不很远,自然,统万城至长安也有道路可通。

在夏国的疆域中,宜于发展畜牧业经济的地方还有高平(今宁夏固原市)周围地区。高平不仅“险固”,而且“山川沃饶”。

统万城正处在一个“十”字的交汇处,向西与高平有道路可通,向东有道路可以到达黄河边,向南与长安有道路可通,向北与代来城、大城等也有道路可通,因而交通比较便利。

赫连勃勃把其都城选在统万城,终赫连勃勃之世,他的仇敌北魏始终没有敢进攻统万城就是佐证。到赫连勃勃死后,统万城才被北魏占领。统万城之所以被北魏占领,原因至少有二:一是夏国君主赫连勃勃有勇无谋,没有充分利用统万城的牢固而坚守待援,而是轻易出战与敌决战,结果导致统万城不攻自破。二是夏国的统治着残忍刻薄,不体恤民力。

一统万方的尴尬

我们跨过无定河源头的红柳河,站上土梁,遥望着眼前白色的城垣,看着遗址在风沙中喘息,只觉心潮澎湃。这座赫连勃勃的大夏国都,迷人的美景留住了匈奴王八方征战的脚步,古老的草原文化和中原黄土文明在这里交融,只可惜,赫连勃勃仅仅建立了7年的辉煌,便于公元425年去世。防御牢固的统万城在公元427年被北魏攻下,由此走向衰败,公元994年,宋廷下令迁民毁城,统万城经历了辉煌和衰落,终于消失在历史的轨迹中。

统万城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也是能够体现中国古代匈奴文化唯一的遗迹,早在2001年,靖边县人民政府就已经开始了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