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个统万城遗迹有纵有横,几座废旧的墩台屹立在蓝天之下,雄厚伟岸,与蓝天浑然一体。没有城墙的森严庄重,千年的风雨蚀去了它的棱角,它安安稳稳地屹立着,乳白色的身姿坚实而沧桑,像一个古老的神话,让人感受到一种悠远古老的气息。经历了1600年风雨剥蚀的统万城虽然残垣断壁,仍旧可见当年的雄浑大气。
在统万城当年城市的腹地中,除了可见的高台、沙柳、树木之外,还可以看见少数牛、羊等家畜在城垣中穿梭,沙土之中到处是瓦砾和动物粪便。
见到游人的踪迹,几个村民开始登上城垣,向游人推销土鸡蛋,“看着统万城的,就一个老头儿,前面有个简单的大门,用一根铁丝封着,但是谁都可以绕进来。”统万城下白城村一个看林子的村民说。
看护着统万城的老者主要的职责是向游人收取10元的参观费,但多数周围的村民是不用买票就可以进入遗址的。众多游人无序的参观,在一定程度上给统万城带来了灾难。
在城墙之下,有很多类似窑洞的洞穴,这是当年大夏国民的住宅,而今这些窑洞之中到处是垃圾和粪便,有的窑洞之中还盘起了灶台生火做饭,灶台周围到处是或烧过的痕迹。统万城南角的一座被称为“龙墩”的高台上挂着“不许攀登”的警示牌,但这并没能阻止游人登上古迹,在龙墩的风洞里,乳白色的墙壁上到处刻着“到此一游”的字样,随处可见的矿泉水瓶、烟头等垃圾,不由得让人为这座古城感到痛心。
“我祖先是两百年前来到这里的,一看到这座白色的 城,就给这里起了个名字叫白城则……”百城则村村民向我们讲述这这个村落的由来,他们经常会在统万城已经倒塌成瓦砾沙土堆的遗迹中翻捡,“运气好了,可以捡到宝贝。”村民们所谓的“宝贝”,实际上是大夏国先民遗留下来的一些钱币、陶器。
我们去村民家做客,他们用内蒙古习俗的砖茶招待客人,然后拿出了自己在瓦砾堆里捡到的宝贝,一些铜制钱币和酒具,但统万城周围遗存的文物,远远不止这些。
“这里可有些好东西呢,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时候,有些外地人来到这儿挖古墓,很多人都发财了。”据这位村民介绍,在统万城以东数十里的地方,有大面积的大夏国古墓群,从唐到宋的墓葬都有,这正式吸引人们前来盗墓的原因。
“我们村的人看到人家发了财,自己也动心了,自己也开始挖古墓了。”他谈了一口气说。在他的指引下,我们来到了一个村民的家里,看到了很多从古墓中挖掘出的陶器,有的陶器上还上了彩釉,其中一只细瓶颈和一只彩色夜壶很是精致。他们等着文物贩子定期来到村落里收购这些文物。
“这是洛阳铲,用它往土层里一打,提上来一看,就知道下面有没有墓了!”这位村民介绍起了盗墓的经验。“唐墓口子小,但里面东西多,还有的墓里面有壁画,大海日出,画的很好。”
当地方圆几十里,都是当年统万城居民的墓地,有五代十国时期的,有隋唐时期的,还有宋朝时的,如今整个山包上到处是被挖开后又填埋上的墓坑,在密度相当大的墓坑之间,散落着筑墓时所用的唐砖和一些不大完整的陶器。行走其间,我们不经意就可以看到一些骸骨暴露在黄土间,大量的文物也许在不知不觉中流失,统万城不得不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发出了一声无力的叹息。
时光荏苒,大浪淘沙,当初匈奴王“统一天下,居临万郡”的设想,不仅成为泡影,连坚固的统万城也渐渐被流沙和历史湮没。“统万城”从国都变成了遗址,但它是中国古代匈奴族遗留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唯一的一座都城遗址,有着不可替代的历史地位,是我国历史上草原文化与中原文化交融、渗透、汇聚的最具典范的例证,也是一个消逝了的民族遗留给历史的特殊见证。
作为一处国家级文保单位,统万城与其他的古遗址一样,又有其独特性;作为一处沙漠遗址,在饱经1600年的人为破坏和风雨侵蚀后,仍然部分保留了其原始风貌,这在全世界屈指可数。1996年,它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当地政府全面展开申报统万城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工作,我们期待这现在的统万城既能保持原貌,又能反映历史,在未来,统万城不再遭受人为破坏,并尽量减少自然侵蚀的程度,祖宗把它留给了我们,我们再将它留给子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