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李鸿章因为他有修电报的经验了。他就在他的势力范围之内建了北洋水师,北洋水师需要煤,朝廷同意他挖煤。李鸿章后来也没打报告,他挖了煤之后在唐山修了一段9.8公里长的铁路。
他觉得,用这段铁路来拉煤,让大家适应一下,感受到它的好处。但李鸿章知道,欲速则不达,他在上报给朝廷的时候得用一些中国人最熟悉的词来报告一个新事物,他打奏折的时候就说修了新马路,因为确实没有规定这种东西必须叫做铁路,朝廷也没有介意。
李鸿章很聪明,他知道不能一步到位,所以他没有用蒸汽机拉煤,而是用几匹骡拉一个车箱,车厢里有煤,在铁轨上拉了9.8公里,完了再卸下来。他想有个适应过程,但是负责修唐山煤矿和小铁路的英国工程师一看觉得太荒诞了,你修了铁轨,用骡拉着车皮。
他觉得这是清朝政府没有钱,买不起蒸汽机车,正好唐山煤矿有个锅炉,当时没有用,他没有报告给李鸿章,他自己就把它改装成一个蒸汽机车,把它弄到铁轨上了,铁轨上拉了长长的车皮,还装满了煤,这是1880年的事。但蒸汽机会响,把大多数人吓得魂飞魄散,觉得这是妖魔鬼怪,马上就报告给了朝廷。
这下朝廷知道了,原来你李鸿章是修了一个铁路用来运煤,就让李鸿章把铁路拆了。李鸿章也很狡猾,他做事总是打马虎眼,他知道政府最忌讳的就是蒸汽机车,他就把蒸汽机车撤掉,又恢复到用骡拉车皮。
到1883年,到中法战争比较紧张的时候,李鸿章说,北洋水师需要煤,还得用蒸汽机车拉,朝廷准了这9.8公里的蒸汽机车,蒸汽机车才又重新调到铁轨上。
李鸿章做事有个特点,等机会,他知道没有一个人全力地支持他,所以他一直在等机会,等到什么时候?大家知道,1884年中法海战中,整个福建水师被打沉,暴露出了清政府很严重的问题。
因为大清没有现代化的军舰,都是沿江沿海一些地方官,买一些帆船,让几个熟悉水性的士兵在帆船上,主要是防海盗河盗,当时水师就是这样一个水平。
但是鸦片战争以来,列强都是在海上使用军舰侵略,曾左李和沿海的督抚都用自己地方的钱从英国、法国或者是德国买来现代化的军舰,组建了北洋水师、南洋水师、广东水师与福建水师。
而且,左宗棠李鸿章意识到一个问题,我们有现代化的舰队,还需要一个海军司令部来统一指挥,这几个水师不能用美国的标准,他用法国的标准。所以左宗棠首先打报告说,朝廷应该成立海军衙门,所谓海军衙门就相当于现在的海军司令部,李鸿章也提出来说,几支舰队建成了,应该统一管理。
但清王朝拒绝了,为什么拒绝?统治者认为, 我用狄夷的军舰都已经是等而下之,不得不这么做,很丢人,你还要让我在政府机构中,我们传统的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中再学夷狄,建立一个我们传统没有的政府机构,坚决不同意。
这个事情也反映出清王朝的短视,这不是政治体制改革,要裁撤某个机构,侵犯了官员的利益,而是新成立一个机构,给别人有当官的机会。
所以在1884年马尾海战,一个福建水师被打沉就暴露出没有一个统一的指挥机构,南洋水师、广东水师和北洋水师没法增援,暴露出这些问题来。这时候左宗棠、李鸿章抓紧这个机会跟朝廷打奏折,说一定要建海军衙门,朝廷到现在才知道建海军衙门的重要性,才同意了。
这个事情也说明了清王朝的变革总是非常被动的。 像左宗棠、李鸿章这些人是多么忠于朝廷的大臣,他们拿地方自己的钱建立舰队,说应该由中央来指挥,中央居然拒绝,我不要,我不指挥,他觉得面子上过不去,非要一个舰队被打沉了,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才知道要建立一个海军衙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