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杜甫《八阵图》
杜甫到夔州是766年春末至788年春,寓居两年,却有许多涉及三国史迹文化的诗作,而且还有专门的多方面的评说。《八阵图》就是其中最有名的一首五言绝句。在这20字的小诗中却蕴含了杜甫强烈的政治期待。《八阵图》的基本意思是:“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功盖”句:指诸葛亮辅佐蜀汉,形成三国鼎立之势,有盖世之功。“名成”句,这是最能体现诸葛雄才大略的典型战例“白帝城摆八阵图”。《三国志_蜀志_诸葛亮传》载:“(亮)推演兵法作八阵图。”八阵图,它是诸葛亮总结前人的阵法,根据实地调查而研究出的作战阵势。公元222年,当年在白帝城前后所设的“旱八阵”“水八阵”,以少胜多,以弱胜强,成功地抵御了东吴陆逊的进犯。“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遗恨”:刘备与诸葛本是坚持“联吴抗魏”的,有先取魏再定天下的战略。可是刘备为了讲义气,替结拜兄弟关羽报仇,破坏了“联吴抗魏”的战略,轻率出兵,大败于猇亭,退守于白帝城,使蜀国元气大伤,后来诸葛亮六次伐魏无功,留下了不能统一天下,使天下永安的遗恨。
当年杜甫在夔州为什么要狂写诗?原因有三:(一)入住夔州,产生了从没有过的生活情趣,有田园,有农事,有朋友……。(二)夔州的山水奇绝,三峡风光令诗人叹为观止。(三)夔州名胜古迹众多,夔龙、大禹、屈原、诸葛亮的遗踪,鱼复浦、白帝城、永安宫,含八阵图旧址,等令诗人神往意留。诚然这三个原因是有依据的,但是这些只是杜甫定居夔州的表面原因,其深层原因是杜甫晚年寓居夔州的心理潜质——“穷年忧黎元”“济世肯杀身”“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宏愿,换句话说就是“积极入世,建功立业”的政治期待永远没有泯灭。杜甫多写像《八阵图》一类的反映三国文化的诗歌,同样符合他的深层次原因。
杜甫的政治期待与三国时的诸葛亮又是那么相似相生,决定了《八阵图》明写诸葛亮,暗写他自己。杜甫的夔州诗有近30首涉及诸葛亮,意图都很明显,都是杜甫的政治期待的表现。我们可以从以下诗歌归纳出他的政治期待:
凭吊祭祀三国英雄豪杰
《夔州歌十绝句(之九)》:“武侯祠堂不可忘,中有松柏参天长。干戈满地客愁破,云日如火炎天凉。”——“不可忘”:指武侯的忠义贤良千古难忘,经常激励感召着诗人。“参天长”:谓身处兵荒马乱之时,又遇酷暑云日如火,但见祠内松柏挺立,叶茂枝繁,联想到诸葛的崇高伟大,顿觉神清气爽,学习向往之心油然而生。
《诸葛庙》:“久游巴子国,屡入武侯祠。”——“屡入”杜甫喜爱夔州山川,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夔州的三国古迹多,有专门祭祀刘备诸葛的祠庙。杜甫忧国忧民的情绪一旦发作,往往入武候祠祭祀,以求得精神安慰。
《咏怀古迹五首(其四)》:“武侯祠屋长邻近,一体君臣祭祀同。”——这里介绍武候祠、先帝庙挨得很近,老百姓祭祀二人也是经常性的。这里也赞扬了刘备诸葛君臣之间心心相印、团结一体的关系。仁君贤臣为民做了许多好事,值得一起祭祀。
赞颂贤君忠臣之间的融洽关系
《诸葛庙》:“君臣当共济,贤圣亦同时。”——杜甫赞叹蜀国当时既有圣君又有贤臣,而且当君王的极度信赖臣下,当臣子的又能鞠躬尽瘁“效之于死”,他们相互信任,同甘共苦的精神,很值得后人学习。杜甫多么盼望唐皇如刘备圣明识英杰,自己如孔明自由地施展才能,报效国家。
《古柏行》:“君臣已与时际会,树木犹为人爱惜。”——古柏之所以茁壮,全在于有人栽培爱惜。刘备诸葛亮就像人与树的关系一样,他们二人的际会都是很幸运的。老杜期待着朝廷对他的重用。
《夔府书怀四十韵》:“社稷经纶地,风云际会期。”——君臣之间关系融洽,有利于施才能打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