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提拔箕郑父和先都,是我们都可以理解的,因为此二人在晋文公“清原之蒐”时,已分别任“新上军佐”和“新下军佐”,所以,晋襄公提拔他们的行为可谓是“名正言顺”。
然而,士縠和梁益耳并未出现在“五军”或“三行”的名单中,此时晋襄公贸然提升二人至中军高位的做法,实在令人费解,也不易被其他人接受。由此,可以推论出,这二人必是晋襄公的心腹。
果不其然,晋襄公立马就遭到了反对。试想,如果晋襄公大权在握,那么即便有反对的声音,他也大可不必去理会。然而,我们都知道,晋襄公自即位以来,就未曾掌握实权。所以,他只能向反对者低头了。
反对者不是别人,正是晋国两代“中军将”的后代——先克。
先克的反对意见只有一句话,却是冷漠无情又极有分量的——“狐、赵之勋,不可废也”。由此看来,晋襄公似乎已别无选择,他只能照办,将“中军将”和“中军佐”的人选,改成了贾季和赵盾。
这个场面,仿佛是“昨日重现”,让我们回忆起了当年先轸的强势和晋襄公的懦弱。虽然此时不同往昔,晋襄公对面的人由先轸变成了先克,但可悲的是,晋襄公这对先氏祖孙的意见,都只能照单全收。由此,我们可以感受到,晋襄公贵为一国之君却无法亲自任命人员的无奈。自此,贾季和赵盾成功上位。
《东周列国·春秋篇》赵盾剧照
我们再来看看,赵盾超越贾季,成为“中军将”的原因。
此时,晋国发生了“阳处父易中军事件”。我们都知道,贾季成为“中军将”不过只有几个月的时间,而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要再次“易中军”,这个事件真的是由阳处父主导的吗?
笔者认为,阳处父向来“听话”且“鸡贼”,如果要追溯“易中军”的源头,那一定在晋襄公的身上,也就是说,此事必然是晋襄公的意思,阳处父只不过是执行者而已。
此后,赵盾坐收了“渔翁之利”,他仅仅是因为阳处父与自己家族的关系好,才有机会在阳处父的主导及推荐下,正式担任“中军将”。
而此时被撤掉的贾季仍然在晋国,对于赵盾来说,这自然是如芒在背。赵盾意识到必须要有进一步的行动,才能巩固自己的地位。因此,晋襄公去世后,“立公子雍”就成了赵盾现阶段所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
赵盾扫清障碍,走上了专权之路
赵盾和贾季的矛盾,由于赵盾杀掉公子乐而进一步升级。
“贾季使续鞫居杀阳处父。”——《左传》
一方面,贾季失去了公子乐这最后一张“王牌”,他的报复行动便随即展开。此时晋襄公已死,贾季自然要先杀掉“易中军事件”的“替罪羊”阳处父,而“阳处父之死”,则代表晋国国君势力已然全面瓦解,自此,晋国进入到大夫专权的时代,由《左传》中的“侵官也”,也可以看出这一点。
另一方面,由于贾季指使续简伯杀掉阳处父,那么赵盾的报复行动,自然也就先针对“替罪羊”续简伯。而在续简伯被杀后,晋国已经没有了贾季的容身之处,他只能逃往狄国。
此时,赵盾的做法出人意料——他派人将贾季的一家老小一并送往狄国。
笔者认为,赵盾之所以没有赶尽杀绝,一方面是表明自己的态度——“贾季你再也别回来了”;另一方面是考虑到贾季是狄人,如果杀掉贾季全家,一定会牵动狄和晋国的关系,此举是为避免节外生枝。
对赵盾来说,他先前提出立公子雍,也只有贾季与他抗争,现在贾季出逃,那么专政的阻碍已经被他铲除,也就是说,赵盾独揽大权的机会终于到来了。
《东周列国·春秋篇》晋灵公剧照
赵盾已派先蔑、士季前往秦国迎回公子雍,不料此时却“杀出了”晋襄公的夫人穆赢——她“日抱大子以啼于朝”,以致“宣子与诸大夫皆患穆嬴,且畏逼”。
表面上看,穆赢用“日啼”改变了赵盾“立公子雍”的决定,而且《左传》中用“患”和“畏”说明了赵盾和晋国大夫都怕穆赢。但仔细想想,赵盾立夷皋为晋灵公的原因,真的是《左传》中所描述的那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