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疑滞,使庶几之志,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忍屈伸,去细碎,广咨问,除嫌吝,虽有淹留,何损于美趣,何患于不济。若志不强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滞于俗,默默束于情,永窜伏于平庸,不免于下流矣。——诸葛亮
三国是中国历史上得风云时代,有无数英雄豪杰都想在这个风起云涌的时代分这天下一杯羹。都说的人才者得天下,像诸葛亮这样的谋士就是诸国都想争取的对象。可诸葛亮本不屑入仕,却因为欣赏刘备的人品,加上经不住刘备的再三请求才决定来到蜀汉帮助刘备匡扶汉室,才使得蜀汉的力量壮大割据一方。
在后世的《三国志》和《三国演义》中将诸葛亮神化为智慧的化身,与他旗鼓相当是魏国的军师司马懿。两人相爱相杀缠斗了一辈子,虽说司马懿有非常有谋略,面对却总是棋差一着。可是两人打最后一仗时却是司马懿占尽先机,而诸葛亮遗憾一生,这又是为何?三国魏、蜀实力分析.
魏国占尽天时,曹操在位时挟天子令诸侯,占尽中原各地,算是正统的中国,因而诸葛亮致死也要北伐夺回中原宝地。蜀国占人和,刘备是皇室子孙仁义之师,身边有大批谋士和武将追随。后有居于蜀地,李白有诗,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可见蜀道是天然的地理保护屏障。从自然条件来说两方是势均力敌。
从兵力上看,魏国从来都是三国中实力最为强劲的一国,且采用屯田制,将士兵农人合二为一,迅速扩张了军队的数量。而蜀汉刚刚征战完南方诸国,不但国土面积有所增加,粮草得到补给,也使得士兵作战越战越勇。诸葛亮决定一举北伐,兴复汉室,还于旧都。随即开了五次北伐。
诸葛亮善用兵法,蜀汉士气高涨,因此曹魏军队几次被蜀汉军队打压,丢掉了武都阴平两郡之地。此时司马懿也意识到了危机,加紧时间训练,召集人手调配粮草,把攻过来的蜀兵攻回去,勉强才保住这一方领土。然而长期的战争使得士兵们都疲乏,于是来来回回,并没有西风压倒东方或东方压倒西风。而诸葛亮却觉得自己不能再等了。北伐之争的"核心"
到了第五次北伐之时,诸葛亮已经是垂暮之年的老人了。可是此时蜀汉的老牌谋士和将领已是老的老,卒的卒,而并没有合适的人可以接替诸葛亮进行北伐事业。诸葛亮虽然生者病,却生怕出师未捷身先死,怕辜负先王的嘱托。于是硬撑着也要把这次战争打完。
一场战争能够胜利的关键在于粮草。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蜀汉本也算是富庶之地, 成都被称为天府之国,修有都江堰,可以做到水旱从人,百姓不知饥馑。可是连年的征战与北伐迅速的消耗了蜀汉的国力。此时并不是北伐的最好时机。反观曹魏本就是守家在地,不必舟车劳顿,奔赴战场,不但军队数量大,而且精气神十足。这个开始就能望见失败结局的战争,但诸葛亮依旧决定前往。天不与襄助,何必强求
在第五次北伐的春天,诸葛亮和司马懿在渭水河畔相遇了。司马懿手握重兵,气势恢宏。诸葛亮也毫不慌乱,排兵布阵都有条不紊。蜀军的战鼓已然敲响,可魏国的士兵却迟迟不肯应战,这让诸葛亮有些不解。但诸葛亮深知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道理。于是他对着司马懿辱骂呵斥,甚至给司马懿送来女人的衣服,可是司马懿就是按兵不动。
不应战,即使再好的排兵布阵都无济于事。诸葛亮十分苦恼只能,推着车子四处张望寻找有利的作战地形和作战时机。在渭河旁巡视许久之后,终于让诸葛亮发现在渭水之南有一个河谷,在那里进行火攻定然能将魏军团团围住,不得脱身。便让士兵在这里埋下火药放上干柴,让大量的魏军不战而败。等一切都准备好了,诸葛亮就假意派兵与魏军征战,佯装失败再趁机诱敌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