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帝、后、妃的地宫各是什么样子?因尊卑不同而千差万别!

2020-09-20 14:08:28 作者: 清代帝、后、

在古代陵寝中,最重要、最神秘的地方莫过于地宫了。由于地宫规模宏大,精美豪华,如同地面上的宫殿一样。所以许多人把地宫叫地下宫殿。

解放后,我国考古工作者对明定陵地宫的发掘,首次揭开了皇陵地宫的秘密。随后清裕陵、慈禧陵、崇陵及纯惠皇贵妃、容妃地宫的相继清理开放,进一步廓清了皇陵地宫的神秘烟雾。

再加上近年来对陵寝地宫研究工作的进一步深入,对清代帝、后、妃陵寝的地宫有了较为详尽的了解。

规模最大、最豪华的是皇帝的地宫。清代皇帝的地宫按传统规制,为“九券四门”即由九个券和四道石门组成。

“券”指的就是墓室中那种拱式的建筑。皇帝地宫中的这九个券由外至内依次为墓道券、闪当券、罩门券、第一道门洞券、明堂券、第二道门洞券、穿堂券、第三道门洞券、金券,其中除墓道券和闪当券为砖券外,其余七个券均为石券。帝、后的棺椁放在最后的金券内。

四道石门有八个门扇,每扇上雕刻一尊菩萨立像,称“八大菩萨”。在清代皇帝陵中,迄今只知道乾隆帝的裕陵地宫和嘉庆帝的昌陵地宫内有佛教题材的各种图案及佛经咒语雕刻。

道光皇帝对自己的陵寝地宫作了重大改革,改为四券二门,取消了佛像经文雕刻,地宫顶部由琉璃瓦顶改为砖砌的蓑衣顶。

慕陵的改制对后来的帝陵影响较大,慕陵以后建的定、惠、崇三座帝陵地宫均取消了经文佛像雕刻,顶部均为蓑衣顶,唯独沿用了九券四门和雕刻八大菩萨做法。

皇后陵的地宫比皇帝陵地宫明显收小。标准规制的皇后陵地宫为五券二门,即墓道券、闪当券、罩门券、门洞券、金券。前两券为砖券,后三券为石券。有两道石门,门扇上刻衔环铺首,无菩萨像雕刻。

昌西陵和慕东陵地宫规制缩减,裁撤了墓道券、闪当券,将第二道石门改为梓券。梓券就是一个拱券式门口,无门扇,作为门洞券与金券之间的过渡标志。

这两陵地宫的规制缩减与该陵地面建筑规制缩减的理由一样,是因为当时国家的财政十分困难。

清代皇后陵地宫一般无佛像经文等石雕刻,只有乾隆帝生母孝圣皇后的泰东陵地宫内有雕刻,这与当时国力强盛有直接关系。

皇贵妃、贵妃、妃的地宫规制大同小异,建有罩门券、门洞券、梓券、金券,有石门一道,地宫内无石雕刻,规模较皇后陵小。

景陵皇贵妃园寝和纯惠皇贵妃地宫因建于鼎盛时期的乾隆朝,在罩门券前又建有闪当券和墓道券。

妃级地宫,除墓道券、闪当券外,均为石券。

殡和贵人的地宫均为砖券,券前是夯土的斜坡墓道。棺床也是用砖砌的,殡、贵人入葬后,在券前砌挡券墙一道,封闭地宫,无石门之设。

常在、答应的地宫均为天落池。用砖砌成长方形的池子。入葬时,棺椁由池口从上落下,然后用条石盖上池口,建造宝顶。

由此可见,清代帝、后、妃的陵墓,虽同为地宫,却因尊卑不同而规制悬殊、千差万别,体现了严格的等级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