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拆卷之日才揭晓,鲜于同这老怪物居然又在自己门下,等到门生拜见恩师的时候,他还专门问道,鲜于同向来是做《礼记》,为何这次转而改了《诗经》?
原来鲜于同自己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榜上有名,可是却是在《诗经》上面,并非自己常做的《礼记》,本来他也是个饱学之士,哪一经都难不倒他,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态度,就改做《诗经》。
没想到,再次与蒯遇时有了师生之名。这次蒯遇时也倒不在如同先前那边厌恶他,几次三番,也认为是天命而为。
61岁中进士的鲜于同,之后当官23年,活到了96岁,期间三次报答师恩,蒯遇时临终遗言,自己少年得志,入了官场,因而喜欢少年俊才,却轻视年纪大的学生,还暗中使坏,幸亏最终得到鲜于同这个老学生。自己门下许多年少的门生也有官场沉浮多年的,但是能帮忙看顾自己家族后人的,却只有这么一个老学生。并告诫家族子孙后代,不可怠慢老成之士。
鲜于同听后也是哈哈大笑,
如今我三次报答师恩,正是要天下人都知道,扶持了老成之人也是有用处的,切忌不可爱少而贱老!
正道者言
这篇故事是《警世通言》中的一则故事,除了告诫我们不可爱少而贱老之外,其实还有对当时科举制度的腐朽的一些批判。
比如鲜于同后面两次能中举人和进士都是因为没有发挥出自身的水平,反而高中;进士的文凭与贡生之后当官的待遇完全不同等等。
虽然爱少而贱老说起来不好听,但是实实在在,我们生活中也有很多这样的例子,谁都知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莫欺少年穷。”其实老人也是一样,我们切不可因为年轻人有潜力,能给自己带来帮助,就嫌老爱少。
换言之,对待他人,不应该用能不能给自己带来利益去作为唯一的衡量准绳。
“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对待他人,多一些善意,总会有出乎意料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