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李白与宣城(上)

2020-09-22 08:43:57 作者: 原创 李白与

二为友情。李白虽未来过宣州,但宣州有一批朋友曾与他有所交接,比如,万巨、宇文太守、赵太守、裴太守、崔县令、崔司户、韩侍御、窦主簿、赵少府、郑少府、韦少府、何判官、刘副使等等。这些身居官位的朋友们,都是李白希望能重述旧情的友人。

三为诗情。李白一生以吟诗为志,傲视群雄的李白虽说对他前代少数诗人有一定的赏识,但因诗名诗风之故而倾倒,并引为精神偶像者,当推南齐著名诗人谢朓。明代文学家、史学家王世贞说:“青莲目无往古,独三四称服,登华山云:恨不携谢朓惊人诗来搔首问青天耳。”清初诗人王士祯在《论诗绝句》中说:“青莲才笔九州横,六代淫哇总废声。白纻青山魂魄在,一生低首谢宣城。”宣州是谢朓为官之地,谢朓曾遍游宣州的山山水水,将他的山水诗创作推向了巅峰,南宋陆游认为:“宣之为郡,自晋唐至本朝,地望常重,来为守者不知几人,而风流吟咏,谢宣城实为之冠。”洪伋在《谢宣城集跋》中也说:“谢公诗名重天下,在宣城所赋为多,故杜少陵以谢宣城称之。”这正是李白向往而欲追踪的。

四为仙情。李白早年便信奉道教,“五岁诵六甲”(《上安州裴长史书》),“六甲”即道教术数。稍大些便与道士交往,游道教名山,写下了一些游仙诗。天宝三年(744)被赐金放还,政治理想破灭,道教便成了他的归宿。出京后不久,授道箓于济南郡紫极宫,成为一名道士。他曾两次受道箓,这在唐代文人中是绝无仅有的。而其时的宣州道教盛行,宣州城内陵阳山以陵阳窦子明所居得名;敬亭山有敏应庙供奉梓华府君;城南响山有钓台,相传严子陵曾在此垂钓;城东麻姑山有仙坛,相传为麻姑炼丹处,留有仙坛丹井;城东南稽亭山有仙人岩,古仙人居处也;泾县琴高台有炼丹遗迹,为琴高公控鲤上升之地,县城南承流山畔有仙人窦子明辟谷处,等等。这些无疑对喜爱求仙学道的李白有着相当的吸引力,当代学者纪连海即认为,当年李白数次来宣城的原因之一,便是求仙寻道。

这四方面情缘构成了李白非来宣城不可,并终生眷恋。

三、唐代之宣‍城

一个远离京都的州郡,能吸引“贵妃磨墨、力士脱靴、天子呼来不上船”的傲岸的诗仙李白,除了上述的几种情缘之外,宣城自身的魅力也是少不了的。

唐代宣城起初称宣州,为上州,最高长官为刺史,从三品。天宝年初改称宣城郡,最高长官为太守,从三品。宣城在唐代的地位,学者蒙曼用八个字进行概括:富庶之地,风雅之地。

先说富庶。自西汉元封二年(前109)宣城为丹阳郡治所,至清末一直为上州大郡。其中,唐代是宣城最鼎盛时期。《新唐书•地理志》载:唐天宝十一年(752),全国人口4814.4万,京都长安196万,陪都洛阳118.3万,宣城郡88.5万,仅次于长安、洛阳,位居全国第三。而号称“扬(扬州)一益(成都)二”的扬州其时人口仅46万。古时,人口是一个地方经济发达的重要标志,只有物庶才可人丰,才有养活这么多人口的承载力。

唐代宣城最多时辖13个县,包括今天安徽省辖市芜湖、铜陵、马鞍山、宣城(除绩溪县)、池州大部、黄山市黄山区及江苏溧水、溧阳、高淳等地,面积2.7万多平方公里。而担负的赋税数量仅次于浙东(今苏南、浙北地区)、浙西(今浙南、福建一部分)。与王勃齐名的李峤在《唐宣州大云寺碑》中记述:宣州“衣冠俊杰,满旧国之风谣;物产珍奇,倾神州之韫椟;东南之巨丽也。”正因为地大物博,唐代的宣城,为国家粮食生产基地,境内“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为国家铜矿冶铸、铜器制造基地,中央政府在此设有“铜官”,同时,还产铅、银等,建有宣州铅坑、银坑,每年向朝廷上交“土贡”;宣城还是全国的钱币铸造基地,设有钱监(国家管理钱币制造机构),全国铸钱九十九炉,每年铸钱三十二万七千缗,其中宣州有十炉,每年铸钱三万三千缗,占全国十分之一强。天宝年间,宣城郡还设有官府金银器作坊,系当时制作金银器的中心之一。

物产丰饶,自然向朝廷“岁贡”也多,开元二十九年(741),京城长安举办历史上第一次大型地方特色品“博览会”,参加盛会的南方五十多个郡,今安徽境内只有“宣城郡船,载有空青石、纸、笔、黄连”等名品参加展览。白居易在宣城时也曾写下《红线毯》和《紫毫笔》两首吟咏宣城物产的著名诗篇。大诗人李白初来宣城时,见宣城市面上“鱼盐满市井,布帛如云烟”的繁华景象很是感慨。晚唐时,宛溪河两岸夜市景观“暝火丛桥市,晴山叠郡楼”已出现在诗人的笔下。商贸发达的宣城在唐代已是一座开放的城市,不时有外籍人涌入经商,李白当年在宣城时曾写下《观胡人吹笛》诗,记述在宣城看到的来自西域的胡人表演场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