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三个皇帝都生造过字,只有一个字被高频使用,而且不会消亡

2020-10-01 08:44:54 作者: 曾有三个皇帝

汉字是世界最美的一种语言。一横一竖,一撇一捺,书写出了我们每个人的心绪,也展现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在汉字的演变过程中,也有些帝王希望加入进来,他们总喜欢创造独属自己的字,以展现他们“真命天子”的特殊身份,前后曾有三位皇帝“生造”过许多的字,但很多都消亡了,如今只有一个字被高频使用,这究竟是什么缘由呢?接下来让我为您揭秘。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淮南子》有言:“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 “龙颜四目,生有睿德”的仓颉创造了文字,此后天降粟米是人间新生的奇景,鬼怪也有了表述自己痛苦的途径。文字打开了一个崭新的世界,文明和荒谬,希望和悲痛开始了在汉字中不停的更迭。根据一般的历史典籍记载,仓颉职务是黄帝的左史官,他看到鸟兽足迹受到了启迪,之后搜集整理民间的各种象形符号,加上自己的聪慧才智,呕心沥血十数载,创造了中华文明中第一批象形字。

仓颉造字固然精彩,可惜他如今只停留在传说层面,中国现存可考证的最早文字是甲骨文,一些看似不值一文的骨甲,因为雕琢上了奇奇怪怪形状的纹章,而意义非凡,因为它们正是象形字的开端。随后冶炼技术开始发展,青铜器逐渐走上了历史的舞台,王公大臣的战功,诏书,盟约,音乐等都作为铭文被雕刻在青铜器皿上,汉字的载体也从甲骨转至青铜器,这就是后世所称的金文。

秦始皇一扫六合,天下归一之后,他决心将各个方面都“统一”起来,他命令丞相李斯,开始大刀阔斧的将各国的文字统一为小篆,简化了之前大篆的形体,并完善了其僵硬的线条,使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字。之后,汉字又经过了被称为“隶变”的变革, 标志着汉字古体时代结束,随后的行书、草书,则是中国古人的肆意之作,虽然张扬随性,但是艺术价值也很高。

中华的汉字文化源远流长,每个汉字的字体演变,都附有其特定的含义,所以即使随着朝代更迭,字体在不断改变,其根本的含义是一成不变的,所以也会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就像近现代的汉字简化过程中,虽然会有些人觉得不习惯,但是大家都能理解,为了更便捷的将汉字作为工具,简化汉字是一个利大于弊的事情。不过,如果要打算“生造”出一个字来,那就是两回事了。

历朝历代的皇帝中,就有几个造字的先例。南汉开国皇帝刘龑(yan三声),这个“龑”字就是他自己生造出来的,据说在他在位期间,算得一卦,在《周易》中解释为“飞龙在天”,于是他造了一个“上龙下天”的“龑”字作为自己的名字。提起造字的君主,武曌自然是一个典例,她意指自己如同“日月凌空,普照大地”,这就是“曌”的含义,虽然字典中收录了这两个字,但如今已经基本没人再用,所以可以看作是“死”字。

但是皇帝造字中,有一个特例,那就是杨坚造“隋”,公元581年的二月,隆冬时节的大兴城(西安)滴水成冰,北周静帝的王位到了尽头,他被迫禅位于丞相杨坚,北周就此灭亡。新王登基,最重要的一件事情,莫过于定国号,此时的杨坚认定了一个字,那就是“随”,可就在他下决定的时候,他忽然又觉得“随”字带“辶”旁,有“走”,不稳定,流离的意思,不吉利,于是他思虑再三,用“隋”代替了“随”,自此,“隋朝”被记录在了中国的史册中,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隋”字得到了人们的认可。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