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出英雄”,三国时期,才人辈出,从开国英雄到军师将领,每个人物都有自己不同的风格,有不同传奇故事。《三国演义》中,有个近乎神化的人物,就是诸葛亮。躬耕陇亩却让刘备愿意“三顾茅庐”请他出山。赤壁之战巧借东风,创造了一个传奇故事。
草船借箭,聪明才智展现的淋漓尽致。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在罗贯中的笔下变成“神”,如果仅仅是才智过人,那三国时期这样的人从来都不缺,但他还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样就让他的形象更加高大伟岸,更加的引人喜爱。可是,就是这个坐在神坛上的人,也有看不清形势的时候。
诸葛亮到底有多神已经无法证实了,毋庸置疑的是他确实在领导行政方面很有一套自己的方式,在军师战略上也十分擅长。可是,人无完人。虽然在排兵布阵上比较有自己的一套方式,但是平时还是比较规矩的一个人,中规中矩。所以,在北伐战争中,他与魏延就因为打法而发生了分歧。之后,两人的道路也越走越远。
魏延深受刘备器重,当初刘备入川时魏延因数有战功被任命为牙门将军,攻下汉中后有提拔为镇远将军,成为了一方大将。后来在诸葛亮的北伐战争中,魏延也是多次担当重任,冲锋陷阵。但其实在第一次北伐战争中,他的“子午谷奇谋”,两人就发生了争执。
魏延打算亲率万余精兵从子午谷快速赶到长安,拿下长安和潼关,然后和诸葛亮大军会师于潼关。但是诸葛亮认为这个方式太过于冒险了,稍有不慎就可能全军覆没。当时如果让魏延带走5000精兵,一旦发生意外,就等于断送了蜀国军队的大部力量,对蜀国是一个致命的打击。所以,一向求稳的诸葛亮断不会同意这个方式。后来,第一次北伐失败,魏延就对诸葛亮十分不满,认为他太过胆小,害怕失败,又叹息自己有才而不能尽用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死前对身旁人说:“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也安排了马岱,如果魏延不从,便除掉他。在诸葛亮看来,他无法忍受一个狂妄自大,功高震主的人在自己死后统领全军,他认为这样蜀国必有大乱。
最终,魏延也确实不同意自己断后,也不同意诸葛亮生前所做的安排,这让本就有嫌隙的杨仪和魏延矛盾激化,相互攻讦,魏延被马岱杀了,杨仪最后也不得善终,姜维最后也与诸葛亮背道而驰,这下,蜀国彻底乱了套。如果当初马岱没有杀死魏延,那么蜀国会不会就不会变得如此混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