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作者对于文化和读书人终究怀有深深的敬畏
《红楼梦》所说的末世,是统治者的末世,并不是人民的末世,更不是文化的末世,相反,人民的生命力恰恰是最强的,比如刘姥姥。读书人尽管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一个社会治理的基础和文明,是文化支撑起来的,《红楼梦》的结尾,让贾兰贾菌们成为了国家的栋梁,虽然也有问题,可曹雪芹仍然选择文化胜利。
曹雪芹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欣赏贾雨村的,比如他的学问,他对事物的剖析,看看冷子兴演说荣国府时,贾雨村那一大番大仁大恶、应劫应运、正邪两赋之演说。甚至可以看作是曹雪芹的价值观和心声。曹公选择让贾雨村说出,本是就说明了问题。用今天时髦的话说,贾雨村一定程度上是个哲学家。
贾雨村是变了,变得越来越没有人性。他不同于贾宝玉,贾宝玉因为有家族的庇护,可以在大观园里当他的怡红公子。贾雨村不行,他是活在残酷现实中的人,他知道有些做法是行不通的,只是他没有坚持做自己,选择了变而已。贾雨村,是曹雪芹让读书人行进的另一条路线。让贾雨村能有儿子,某种程度上,是曹公对文化本身存有敬畏之心:文化本身,是生生不息的,是有力量的。
《红楼梦》是绝对的大悲剧,结局是食尽鸟投林,各寻各自门。但作者的确给出了两点希望:
一是以刘姥姥为代表的人民的力量,她一个古稀老人救出巧姐,而且还安排好了巧姐的人生,最底层的劳动者,最有生命力,也最有智慧。尽管这个老太太又丑又臭,不知受了多少的白眼和嘲笑。
二是尽管是万分的失望,作者仍然寄希望于读书人。比如贾兰贾菌,比如贾雨村以及他文化血脉的延续——他的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