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危受命
安史之乱爆发时,郭子仪因母亲去世在家守孝。唐玄宗夺情起复,封郭子仪为朔方节度使,统领朔方军。郭子仪出师后,势如破竹,攻入河北,大败史思明,嘉山一战,斩敌四万余人,切断了范阳和洛阳的联系。叛军在河北只剩下范阳等六郡之地,郭子仪磨刀霍霍,准备向范阳发动总攻,一举攻克叛军老巢。
以当时的形势来说,虽然局势一度很混乱,但是朝廷方面还是占据着优势。唐玄宗派安西节度史封常清去洛阳主持平叛,在洛阳募集军队。这些新军战斗力其实不怎么样,不能和安禄山的精兵对抗,他们很快丢掉了洛阳,一直退到潼关。封常清和他的上级高仙芝选择了固守潼关,不与安禄山决战,这个决定是无疑是正确的。如果封常清守住潼关,郭子仪攻下范阳后再直捣洛阳,安禄山必亡。
以郭子仪攻河北,以封常清守潼关,本来这个战略部署是必胜之局。唐军总体上占有优势,而以郭子仪超强的战力,安禄山是必败之局。
问题是,玄宗疑心重,加上洛阳之败导致他情绪恶劣,作出了一系列错误的决定。他听了监军宦官边令诚的话,说高仙芝和封常清消极畏战,就杀掉了高仙芝和封常清。
取代高仙芝和封常清守潼关的是哥舒翰,这也是一员名将,他上任后也选择了固守。杨国忠指责他消极畏战,而玄宗照例又信了,强令哥舒翰出击。哥舒翰只好哭着出击,结果中了安禄山的埋状,以至于全军覆没。潼关失守,叛军直捣长安。
在长安沦陷的危急时刻,玄宗选择了弃城而逃。他出城时,只带了贵妃、太子、杨国忠等少数随从,在禁军护卫下逃往四川。其它的人包括他的姐姐、妃子、宫女、宗室都留在长安,扔给了安禄山。
收复两京
马嵬驿之变后,太子李亨选择了与玄宗分手,在灵武登基继位,是为肃宗。肃宗令郭子仪从河北班师,郭子仪赶到灵武,被肃宗封为兵部尚书兼朔方节度史,率军收复两京。
肃宗对郭子仪说:我把一家老小的性命都托付给爱卿了,成败在此一战啊。皇帝在这个时候说出这样的话,并不是帝王的权术,而是真心流露。郭子仪听了百感交集,他说:皇上放心,我要是打不赢的话,就先把自己的头拧下来给皇上。
郭子仪集中兵力,准备一举攻克长安。但是,事情并没有那么顺利,他首次攻打长安却失利了。经此一战,他知道唐军的战力尚不够强大,尤其是唐军的骑兵不如燕军。于是他向回纥求援,回纥的葛勒可汗派来四千骑兵助阵。郭子仪率唐军与叛军在长安西郊的香积寺进行决战,在战争进行到最激烈的时候,回纥骑兵击溃了燕军骑兵,燕军大败,六万人被歼灭。燕军弃长安而逃,唐军收复长安。
捷报传回凤翔,肃宗泪流满面,当天就派人到四川迎太上皇李隆基回长安。
安庆绪惊闻长安失守,征调洛阳的全部兵力十五万人,在新店与郭子仪相遇。唐军初战不利,又是回纥骑兵迂回到燕军背后攻击,燕军大乱崩溃,一败涂地。安庆绪知道大势已去,逃往河北邺城。三天以后,唐军收复洛阳。
与此同时,真源县令张巡在南面的睢阳,以六七千兵力,奇迹般地挡住了十多万人燕军达两年之久,为两京的收复提供了条件。
遭到猜忌
郭子仪临危受命,出师平叛,取得辉煌的战绩,收复了长安和洛阳。但是,这对他并不是完全是好事。很快,皇帝开始对他不放心了。
肃宗决定一举消灭安庆绪,他集结九大节度史,二十多万大军,围攻邺城。出于对武将的猜忌,他没有任命郭子仪为统帅,而是任命一个宦官鱼朝恩为“观军容宣慰处置使”(监军的雅称),这个人就是实际上的统帅。
以一个不懂军事的宦官当统帅,效果可想而知,二十多万大军竟迟迟拿不下小小的邺城。安庆绪一边苦苦坚守,一边向史思明求援。史思明率十三万大军南下,到了魏州却按兵不动。显然,他想坐山观虎斗,等到双方两败俱伤才出手。
当史思明发现唐军统帅是一个宦官时,他果然地发动了总攻,天气也帮他的忙,交战之际飞沙走石,唐军指挥不一,陷入一片混乱,最终演变成了大溃逃。一场声势浩大的邺城会战以唐军的惨败而告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