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不敢称帝,朱元璋缓称王,为什么李渊敢立刻称帝?

2020-10-04 16:14:31 作者: 曹操不敢称帝

大明的开国功臣朱升说过一句著名的话: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朱元璋》里的马氏

这句话成为了朱元璋之后的战略方针,在朱元璋打天下的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历史上对这9个字的方针给予了高度评价。

当时拥有相同见解的除了朱元璋和朱升之外,还有刘基刘伯温。

刘基也说出了一句非常著名的话:天道后举者胜。

刘基的这6个字也是非常精辟,是对朱升的“缓称王”3个字的详细解释。怎么说呢?就是说,为什么要“缓称王”?因为“天道后举者胜”。不要急着称王,因为历史规律告诉我们第一波搞事的人会失败,后发制人的人才会取得胜利。

那么为什么第一波搞事的人失败,而后发制人、较晚起兵的人容易成功呢?

拿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发动农民起义的陈胜吴广起义来说,陈胜吴广是先举者,而后来的刘邦、项羽等是后举者。先举者很快就失败了,而刘邦笑到了最后。如果要用“天道后举者胜”这一点来做解释的话,就是,秦朝的所有火力都对准了先举者,直到把他完全扑灭。

虽然义军已经遍布各地,但是秦朝要找到一个头子进行打击,已达到震慑天下的作用,那么打击的目标就是势力最大、名气最响亮的人了。打死陈胜之后,其他的义军头领是震惊的,因为他相当于义军的盟主领袖了,盟主都死了,大家就“你回你的流沙河,我回我的高老庄”吧!

至于朝廷要优先打击称王称帝的人意思也差不多,可能你实力不是太强,但是你称王称帝了,那在名誉上对于当朝的对抗是非常强烈的,这种情况会使得当朝皇帝和官僚集团感觉受到了侮辱,他们会优先对付你。同样,目的也是要震慑天下。

我们都知道三国时期的曹操就一辈子“挟天子以令诸侯”,很多人都劝他称帝,但是曹操说:若天命在吾,吾愿为周文王。就是说,如果真有这个命的话,我就做周文王吧。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周文王的这个王是儿子周武王给追封的。也就是说,曹操的一生都不想跨越雷池,不想代汉自立,他要把这件事留给他的儿子曹丕来做。

因为曹操一生在名义上都是汉朝的臣子,称帝的话会失去民心,会在大义上有所亏损。很多人会借此而做文章。所以曹操起初的时候是根本没有想过要称王称帝的,他要借助汉朝的力量,他要告诉世人自己是汉朝的扶持者,相反,有人称帝的时候,他不遗余力的打击。比如袁术,很快就被攻灭。

袁术的不理智就在于这里,当时的天下,汉朝很明显是还存在很大的号召力的,背叛汉朝就是谋逆,没有人会支持。所以袁术遭到了大家一致痛恨。虽然大家都已经不是太重视汉献帝这个傀儡政权,但至少名义上还表示尊重,只有这家伙敢公然挑衅,灭了他!

曹操是经过了十多年才称王的,而终其一生都没有称帝。

朱元璋对于“缓称王”的使用就神了,甚至可以说是“贼”了。大概到了朱元璋的这个年代,大家的割据心理都已经变得很强了。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在秦末的时候,无论是陈胜也好,刘邦、项梁、项羽也好,他们起义的第一目标都是要推翻秦朝的,直到推翻了秦朝,他们才开始为自己打算,争夺天下。而朱元璋的年代就明显有不同的地方,虽然红巾军的刘福通等人目标是直指元朝的。但朱元璋、陈友谅、张士诚这些人等,从一开始就把所有的人当成了敌人,元朝也好,其他派系的义军也好,反正都是敌人。

而这其中,朱元璋更加用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他一面依附于刘福通的红巾军旗下,算作是红巾军的一份子,另外又多次与元朝方面暗中通信表示归附。这样一来,元朝方面始终认为朱元璋容易妥协(至少表面上表现的友好、温顺),而刘福通这些人不仅是建立了“大宋”的国号,还一直对着元朝猛打,那不用说了,肯定是先打“大宋”,因为他们太嚣张了。

朱元璋就在这夹缝中展现生存技能,不断发展壮大充实自己的实力。等到把南方都基本平定了之后,才正式提出攻打元朝的旗号。当然,这也无可厚非,陈友谅等也是为了自己的发展,元朝为了自己的统治,实际上大家都没什么正义邪恶之分,不过是成王败寇而已。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