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后,关中地区保守战争蹂躏,人民流离失所,因为是李唐帝国的政治中心,所以才得以重建,只不过再也没有恢复以往的辉煌。
如果有人问,李唐中后期人们最向往的地方是哪里,答案是扬州。实际上,从八世纪开始,扬州就已经是李唐最繁华的地区之一。
扬州这样的地位,首先归功于它优越的地理位置。它位于长江与大运河汇合处,尽管大运河的开凿,颠覆了隋朝,却是利在千秋。
李唐帝国的繁荣有一大部分是建立在大运河之上,而大运河开始起作用,恰恰是盛唐开始的时候,也就是大约八世纪初。
唐帝国经过几十年的休养生息之后,人口实现了惊人的增长,黄河流域的耕地已经无法满足帝国政治中心长安和洛阳以及北方地区的需求,正因为如此,李唐帝国将负责粮食转运的仓储设在了扬州,管理盐务专营的衙门同样设置在了扬州。
除了上述原因之外,另一个原因就是扬州是当时世界贸易的聚集地。世界上与中国做生意的商人,都集中在扬州,然后运往中国各地。
经济的发达,必然造就城市的繁荣。海外汉学家将这个时期的扬州比喻为东方的威尼斯,实际上,这个时期的威尼斯的繁华程度远远逊色于扬州。
当时的成都也同样令人向往,不过它的名声还是不得不屈居于扬州之下,因此有扬一益二的说法。
繁华的扬州,自然离不开文人墨客的文字渲染,如果非要选出一首写扬州的代表作品,可能就是这首:
这首诗名字叫忆扬州,作者叫徐凝。
实际上,很多诗人都写过扬州,最为人熟知的比如:杜牧的“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李白的“烟花三月下扬州”。
而徐凝的这首诗基本上超过了杜牧和李白。为什么这样说?这首诗令后世之人对扬州的向往如醉如痴,“二分明月”成为扬州的代称,这个理由足够了吧。
萧娘脸薄难胜泪,桃叶眉尖易觉愁。美人娇美的面庞承受不来离别带来的痛苦,因为泪流满面;桃叶一样的眉间,让人一眼就能看到她的忧愁。
这两句诗紧紧扣住了题目中的忆字,为什么会令人回忆呢?因为有曾经让作者舍不得离开的人。
美人的泪水、不舍还有含着愁容的眉宇,总是萦绕在诗人的心头,不一吐为快,心中非常不舒服,哪怕是写了出来,言辞已经够美,仍然没有表达出内心情意的千万分之一。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如果说,天下的月色总共有三分,那么可爱的扬州,恐怕占据了二分。
这两句看似和上面两句没有关系,实际上关系重大。是什么环境培育出了那么出众的美人呢?当然是扬州了。
美人和扬州相互衬托,加深了读者心目中扬州的美好印象。为了表达得更为明确,诗人更是将扬州的美量化了:月色宜人,扬州占据了三分之二。
读完这首诗,读者更能感受到,扬州的魅力不仅在月色,而在于它给人的美好回忆以及挥之不去的相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