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欧进入中世纪之后,城市逐渐开始兴起,同时居住在城市内的市民阶级也逐渐活跃起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市民阶级所涉及领域也逐渐从经济迈向政治,并成为了推动各王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重要力量。
那么是什么原因,让本不属于统治阶级的市民们会自愿选择支持国王强化王权呢?
通常来说,西罗马帝国覆灭之日被视为西欧中世纪历史的开端
市民阶级的产生
在探讨这个问题之前,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中世纪的市民阶级是如何产生的,这将更加方便我们理解市民和国王之间的关系。
在西欧进入中世纪后,许多先前并未遭到严重破坏的罗马城市及其他新兴的城市的规模逐渐扩大,一些从事商业或手工业的人们来到这里并定居于此。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群体就逐渐转化为后来的市民阶级。对此,南开大学汉语言文化学院的王瑛讲师在《西欧中世纪市民的发展与君主专制制度的形成》一文中曾经提到:西欧中世纪城市是有其特定含义的,即"靠工商业维持生存,享有特别的法律、行政和司法,一个享有特权的集体法人",一般都有一种政治自治、地方自治的倾向。这种城市,不仅需要农村提供稳定的商品粮和生产原料,还需要提供一种新型的居民,即要求实现自由劳动并具有一定资金、技术和交往能力的迁移者···
罗马共和国时期就存在的意大利城市佛罗伦萨
随着行会、地区性集市和各种商业同盟的形成,商品经济在城市规模逐渐扩大的推动下不断冲击着农村的自然经济,导致二者的差距进一步拉大。与此同时,市民阶级的地位也得到了同步提升,成为了各王国内重要的一股阶级力量。
不难发现,市民阶级的形成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是伴生的关系。随着商品经济的繁荣,市民阶级掌握的资源也越来越多,并开始谋求更好的发展环境,这就引发了后来的城市自治运动。
城市自治运动的兴起让市民阶级尝到了"甜头",也让市民阶级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如此便陷入了一个良性循环之中:市民阶级的地位越来越高,使统治阶级不得不重视和认真聆听市民阶级的诉求。
罗马时期就占据重要地位的意大利城市米兰市民支持国王的原因
按照正常逻辑来说,市民阶级和身为统治阶级的国王应当属于对立的身份,毕竟二者是被统治者和统治者的关系。城市自治运动的兴起,意味着西欧许多地区的城市已经出现了明显的独立倾向。虽然这些城市名义上仍然对国王效忠,但国王的政令已经无法在自治城市内得到有效推行,取代其地位的则是城市议会。
城市议会在拥有自治权的城市的内部是为最高行政机构
在这样的背景下,国王与市民阶级之间的矛盾应当会被激化,毕竟城市自治运动已经严重阻碍了王权的行使。但实际上,市民不仅没有站到国王的对立面,反而拥护国王并支持国王强化中央集权的行为。市民们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期待城市自治的局面尽快结束,王国尽早能够完成统一。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是因为商人们在进行贸易的时候意识到自治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商业进一步繁荣。因各个自治城市都有自己的法律和议会,因此商人的利益便得不到基本的保障。
在城市自治的基础上,采邑制度也让西欧许多国家身陷分裂的困境之中。各地的封建领主割据自立,同自治城市一样表面上向国王效忠,但实际上却俨然如一个独立的王国。有趣的是,市民阶级并不反对城市自治,但却反对封建领主的割据。从这一角度来看,市民阶级还是有些"双标"的。获得市民阶级支持的国王,拥有了进一步完成统一的能力
在法兰克王国的墨洛温王朝首次推行采邑制度之后,西欧大部分国家都沿用了这一制度。采邑制度固然能够解决当时国王手中兵源紧张的问题,但却为后来整个西欧变得四分五裂埋下了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