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古人的教子诗,态度不同爱相同
对于古人而言,作诗是家常事,不仅抒发闲情雅致、所感所思,而且实用性很强,既能诗酒唱和,还能教育子孙,化作家规家训。这些诗或流传开来,让无数后人吟咏,或仅存于个人诗集,但背后总有一个个生动的故事。
中华民族素来重视教育,古代教子诗中,不少篇目以教子勤学苦读为宗旨。韩愈给在长安城南读书的儿子韩昶写诗道:“木之就规矩,在梓匠轮舆。人之能为人,由腹有诗书。诗书勤乃有,不勤腹空虚。”人欲成才,离不开诗书的熏陶,而若要学富五车,惟有勤学一途。
元代耶律楚材也曾多次写诗教子,他提醒其子耶律铸要牢记学习重要性,“汝知学不学,何啻云泥隔”;他又强调“汝方志学年,寸阴真可惜。孜孜进仁义,不可为无益”,珍惜时间多勤读经史,不要沾染不良嗜好,拳拳爱子之心跃然纸上。
明代名臣于谦在外出差时还不忘给儿子于冕寄书道:“阿冕今年已十三,耳边垂发绿鬟鬟。好亲灯光研经史,勤向庭闱奉旨甘。衔命年年巡塞北,思亲夜夜想江南。题诗寄汝非无意,莫负青春取自惭。”既表达了欣慰之情、思念之意,又勉励要好好读书,不可虚度年华,这是一位父亲对儿子生日的亲切寄语。
学习是为了实践,能够致用。陆游写过多首教子诗,其中一首为《冬夜读书示子聿》,将自己的学习体悟分享给儿子,“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写这首诗时,陆游已是老迈之年,听着窗外寒风呼啸,诗人将平生经验转为瞬间灵感,凝固下来说给小儿子子聿听,做一个知行合一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
“子不教,父之过。”在教子过程中,对其正直品格的引导塑造极重要。元代大儒许衡“不食无主之梨”,对其子也要求甚严,在一首《训子》诗中,有几句特别有警醒之效:“大儿愿如古人淳,小儿愿如古人真。平生乃亲多苦辛,愿汝苦辛过乃亲。”一般父母总希望自己多吃苦,让孩子少吃苦,许衡却不然,他这一生已很辛苦,但却希望孩子们的辛苦更超过父亲,这样才能多行济民之举。
著名诗人杨万里在次子外出为官时,写诗不住叮咛,“汝仕今差晚,家庭莫恨离。学须官事了,廉忌世人知。争进非身福,临民只母慈。关征岂得已,龙断欲何为。”语言很是质朴,不用挂念家,多增长才干,不追求虚名,要爱惜民众,严肃的面孔下,透着舐犊情深。
辛弃疾被誉为“词中之龙”,在教子知廉上,曾写过一首别具一格的“骂儿词”,堪称奇篇:
吾衰矣,须富贵何时。富贵是危机。暂忘设醴抽身去,未曾得米弃官归。穆先生,陶县令,是吾师。待葺个园儿名“佚老”。更作个亭儿名“亦好”。闲饮酒,醉吟诗。千年田换八百主,一人口插几张匙。休休休,更说甚,是和非。
在这阕词的序言中,辛弃疾交待了作词背景,原来已年近六十的辛弃疾欲还乡养老,这时,一子劝他不要提前退休,现在官不够大,田产还未购置,这让后代如何“啃老”?辛弃疾大怒,遂作此词。上片句句用典,充满历史思辨、人生哲理,到最后几句,开始痛骂起来,你没看到世间的财产像“走马灯”一样转换吗?你一张嘴吃饭,需要几个勺子?这其实是爱子深沉的表现,要知道,不义之财带来的不是富贵,而是祸患呀!此词亦庄亦谐,亦雅亦俚,发人深省。
父母既是孩子的榜样,又能帮助孩子树立志向。杜甫对次子宗武寄予厚望,在《又示宗武》一诗中,他写道:“十五男儿志,三千弟子行。曾参与游夏,达者得升堂。”他教导宗武学经典、莫嬉戏,要像孔子弟子曾参、子游和子夏那样,学业有成,青史留名,杜甫在难顾温饱的环境下,还要求其子志存高远,真如苏轼所评“所示皆圣事也”。
李商隐对其子的期许,方向上与杜甫相反,在《骄儿诗》中,他先夸其子李衮师多么聪明灵巧,又感慨自己百无一用、一事无成,最后祈望道:“儿当速成大,探雏入虎穴。当为万户侯,勿守一经帙。”这种心情是复杂的,他怕儿子重蹈覆辙,如他潦倒一生,还不如弃文从武、为国平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