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联“一日为日,二日为昌,三日为晶”才子对出下联,太经典了

2020-10-09 11:56:08 作者: 上联“一日为

提到对联大家一般都会想到红红火火的春节。春节里贴的春联,只是对联众多题材的一种。春联象征新年的祝福,一般都是喜庆的句子。对联的题材可就多了,以前的文人墨客聚会时,常常会对对子来比试文采。对联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节日的氛围,诗词的韵律等等。短短两句,却为中华文化之精髓。

对联又称楹联,对联的前身是桃符,桃符本身是作为辟邪的物件,一般悬于门上。到了五代时期桃,符上开始提字。第一个为桃符题字的是后蜀主孟昶,他在桃符上写下“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于是在桃符上写联语,也就开始流行。到了明代,对对子的活动在民间流行,于是出现了“对联”这一词。对联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后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只要诗词盛行,对联也不会衰落。对联讲究对仗,平仄,韵律和谐,一字一音都是中华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对联的字数不限,从一次到多次的形式都有。对联的用途也有许多,常见的春联,贺联,挽联等,都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对联与诗词也有区别,对联要求成对,上下联字数相等,内容相同,这都是基本。对联的对仗比诗的要求更严格,使用对联要求宽松一点,但有时在大型聚会场合,对联形制越严越是工整,不过也很少应用。

自古对联都有精品,不仅有流传后世的对供人学习,也有很多关于对联的奇闻趣事。

现在的语文课本中都记载有许多经典的对联。比如好读书不如好读书,好读书不如好读书。这副对联乍一看,好像犯了对联的忌讳,就是上下联不能完全相同。但是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同一个字也有不同的读音,也代表了不同的意思。就比如这个好字有两种读音,所表达的也有两种意思。一是形容词,一是动词,这也区分了上下联的内容相同但不完全一样。

文人墨客在一起聚会畅饮,吟诗作对时,总会出一些有趣的上联,让在座的各位对出下联。一次在一个聚会上,一位文人饮酒到酣畅之处,便出了一句上联。此联就是“一日为日,二日为昌,三日为晶”。这句上联看似有套路可循,比如这就是中国,汉字文化中的合字。与“晶”类似的还有“森淼垚”等,这些都是三个单字组成了一个合字于是在场的就有人应答道:“单木为木,两木为林,三木为森”。这句下联看似结构工整与上联也有呼应。但是这句上联中,最后一字是由三个单字组成的一个合字。这就意味着下联的合字应该要大于三个单字组成的合字。

正当在座的文人墨客都束手无策时,这时,有一位迟到的文人,由于不胜酒力,不能自罚三杯,于是主动请缨,作对下联。在他思索片刻后,做出了一句下联,让全场的各位都纷纷拍手叫好。这句下联就是:“七人是化,八人是仈,九人是仇。”这句下联确实当属精品。首先下联的数字取的是七八九,不重复于上联的一二三。并且组成合字,新颖不同于三字堆砌。

对联凝聚了中国现代文人头脑的结晶,是当之无愧的中华文化瑰宝。我们应当传承下去,发扬光大,不能让这些优秀的文化掩埋于历史长河之中。

参考资料:《蜀梼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