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奇葩不说,越是到了后期更是烂到了骨子里。
其实,狎妓各个朝代都有,但惟有明朝做到了极致,将其做成了大买卖。然而,官方明面支持的风月生意,并不是明朝皇帝独创的,一代名相管仲,那可是“首发”大员。不过,好似没有人骂过他,基本都是夸赞,说他眼光独到,想法创新等等。
到了朱元璋时期,再要复制这种做法,则被视为了自挖墙角的蠢事。以至于,每每说到此事,秦淮八艳就会再次被人数落一遍。
其实,金陵就待过明朝的两个皇帝,到了朱棣时期,人家就已经迁都了,去了北京。
难不成北京的水土更适合?
要知道,“狎妓”是一种传统,也是一种文化,不是有钱就能搞定的,那可是一个技术活。因为,在当时青楼的常客都是官员或文人。可以说,当时这部分妓女与文人的精神沟通与交流填补了传统伦理下男女之间所缺乏的精神沟通与艺术文化交流。
其实,江南水乡不是只产美女和鱼米,还产才子。所以说,朱元璋的智慧应是不下于古人,他知道如何投其所好,而不是只在宫中设几个摊点。
最终,他的这种做法更是形成了产业。
那么,为何朱元璋独独青睐“狎妓”?
唯一的解释就是,朱元璋读懂了男人们的心声,有需求就必然有市场。如当年管仲的做法一样,在解决了问题的同时还创收,于国于民都是好事情。
当然,钱是一定要挣的,但大家为何要造反,一是不满被外族领导,更主要的原因是大家太穷了,没法生活。而这个产业来钱太快,几乎不需要太多投入,国家只需要收税就好了。
当时的国家以农业为主,北方庄稼是一年一季,南方是一年二季,年成不好时,会有大批讨饭者。所以,朱元璋太需要钱了,一场战事下来,虽然得到了天下,但他的负担却是更重了。
如果不能让老百姓安居乐业,那么,他的江山一样换人。
在明朝之前,从事“狎妓”的人,有专门的部门负责,场所是“教坊”。
其实,看名字就知道,既然是一项职业,肯定要有职业技能。所以,歌舞弹唱都是基本功,诗作绘画就得靠个人天赋了。
看当时广为人知的柳如是、苏小小、李香君、董小宛、陈圆圆等,她们无不具备倾国倾城的容貌又有让人欣羡的才华。一代“诗妓”苏小小的墓位于杭州西湖边上,千百年来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驻足凭吊。可见,后人所凭吊的是才华出众的苏小小,与她早已逝去的容颜关系不大。
不过,以前的教坊是有门槛的,客源都是官面人物。到了明朝时期,皇帝觉得要改,如此利好的事情,一定得普及到民众才可以,所以,便将其彻底放开了。同时,私人也开始涉足这一块,为了更有竞争力,都是花了大价钱培养自个的“台柱子”。
其实,虽然“狎妓”的经营场所对公众放开了,但是,国家的形象同样也要维护。于是,皇帝们考虑了,要针对官员们出一个纪律规定,不过,是有区别对待的。在明仁宗之前,分管刑狱的官员是明令禁止的,但到了神宗时期,扩大到了整个监察和司法部门。
只是,人的七情六欲是不会按照职业进行划分的,自然有人敢去冒险,如是被查到,轻则挨板子,重则不光是丢官,还会丢了良民的身份。到了明宣宗时期,更是展开了全国性整治,但结果却是毫无改变,大家继续玩自己的。既然不允许公开,那就私下解决。于是,包养之风开始发展起来。
其实,朱元璋怎能不知道“纵情误国”的道理,他在《大诰》中还教诲自己的子孙,说“声色货利”太害人。但讽刺的是,在明朝时期“声色货利”却发展的很是不错,并将自个的子孙都绕了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