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公元前202年汉高祖开创西汉帝国以来,至公元220年魏文帝曹丕篡汉自立,东汉帝国灭亡为止,汉帝国共走过了四百多个年头。在两汉期间,地主阶级一直活跃在政治舞台之上,且成为两汉社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过地主和地主也是存在着极大区别的,比如本文所提及的军功地主和豪族地主,二者从本质上就有着极大区别。那么二者相互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二者又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呢?
西汉帝国疆域图西汉前期军功地主极盛一时
公元前202年,西汉帝国的历史正式拉开了序幕。开国初年,汉高祖就决定承袭秦制,并在其基础上进行改造,从而衍生出了所谓的"汉制";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就是秦制下的"军功爵制"和西汉才出现的"郡国并行制"。
为了褒奖开国功臣们所做出的努力,汉高祖重新启用了在周代盛行的分封制度,将诸多功臣敕封为诸侯王,统领一方诸侯国。同时又结合秦代的郡县制度,开创了极具特色的"郡国并行制"。二者相结合,为后来军功地主的出现奠定了重要基础。
商鞅变法过后,秦国便开始全国推行军功爵制
与周代的分封制较为类似,西汉的诸侯在郡国内仍然享受着类似君王的待遇。不仅能够凭借自己的意志统治郡国,还可以向自己治下的百姓收取赋税。同时,这些诸侯手中也掌握着大量的土地。毫无疑问,这些诸侯不仅享有特殊的政治地位,还享有远远优于一般地主的特殊经济地位。
自此,军功地主便逐渐形成,并逐渐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既得利益集团。在西汉前期社会制度并不完善的特殊情况下,这些军功地主获得了大量的利益。与此同时,汉帝也逐渐意识到日益坐大的军功地主已经开始威胁到自身统治地位,这便为后来豪族地主的出现埋下了伏笔。
被敕封为异姓王、军功地主一份子的韩信影视剧照西汉中后期军功地主衰落,豪族地主崛起
从西汉中期开始,军功地主就不可避免的走向了没落,其源头来自于汉景帝时期的七国之乱事件。七国之乱让汉帝意识到,如果再不对军功地主"痛下杀手",那么汉廷早晚有一天会被取代。因此从此刻开始,汉廷进一步强化了中央集权的手段,并且更加激进的削弱地方郡国的势力。
七国之乱示意图
此后,历代汉帝都以削弱地方郡国势力、强化中央集权为己任。至汉武帝时期,中央集权已被强化至顶峰。此时身领郡国的诸侯虽然尚且存在,但是早已经失去了对郡国的支配权,只能够获得郡国百姓所上缴的一部分赋税,以此来维持自己贵族生活的支出。至此,军功地主已经无法再对汉廷构成实质性的威胁。
虽然军功地主的地位和影响力开始大幅衰落的转折点在汉景帝时期之后,但是在汉惠帝在位时,取代军功地主地位的豪族地主就已经开始逐渐崛起。当时汉廷为了减少国家财政支出并扩大财政收入,曾允许豪族地主及商人阶级通过"买官"的方式进入行政系统之中,以此来冲击把持政治多年的军功地主。
同时,随着西汉社会内部的土地兼并现象愈发严重,豪族地主的势力也愈来愈大。再加上汉廷所修改的赋税政策明显偏向于豪族地主(削减田赋,但却加重人头税的税率),直接导致军功地主和豪族地主的地位逐渐有了互换的趋势。
从汉景帝一朝开始,汉帝开始加快了削藩任务的进程东汉豪族地主势力达到巅峰
虽然西汉末年豪族地主的地位已经较西汉初年有了大幅度提升,但豪族地主真正走向巅峰还是在东汉时期。东汉王朝本就是在豪族地主的支持下才得以建立,因此登基为皇的光武帝自然要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给予豪族地主更多的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