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丹第三次复仇:宋辽瓦关桥之战,强宋余威在,官家气已衰

2020-10-10 20:38:56 作者: 契丹第三次复

你好,我是减水书生,与您一同品味历史、感悟思辨。

公元979年,第一次幽州之战,北宋虽然遭遇高梁河惨败。但契丹人却认准了自己才是受害者,所以报复之战接连不断。

但这时候的北宋是强宋,而且非常强。契丹人的报复之战,一直占不到任何便宜。

第一次报复:满城之战,辽军喋血一万三千人,丢下战马、辎重无数。高梁河之战,辽军缴获的北宋辎重,差不多还了回来。这还不算完,北宋河北诸将顺势掩杀,掳掠了辽民三万户。

第二次报复是雁门关之战,十万辽军被五千宋军杀得全线崩溃,大宋猛将杨业于万军之中取上将首级,砍死了大辽驸马萧啜里。此后,辽军患上恐杨症,见到杨业的旗帜,立即遁逃。

但是,中原与草原的形势,已经彻底改变。

北宋和契丹正式对决,掀开了另一场的汉匈大战。挑起战事的责任人,自然是大宋的中二皇帝赵光义。

汉匈之战和宋辽之战,都是战争级别的,完全可以认为是中原文明与草原文明间的激烈碰撞。那么,其余的战事,是什么级别?只能算是掠夺与反掠夺的冲突。

中原和草原之间屡有战事,但往往只是州县级别、甚至村镇级别的。所以,这只是冲突而不是战争。冲突的原因,是草原的经济基础薄弱、草原的统治力量分散。完全不用整个草原集体预谋,某个或某几个草原部落就能发起一场局部战争。但战争的目的只是抢劫,游牧骑兵看重的是钱粮。特别是在草原发生瘟疫和饥荒的情况下,这种局部冲突就会更多。

中原王朝一旦完成统一,立即会对草原实施经济封锁。于是,正常或不正常的商业交流就会被完全切断。这时候,草原人就是拿着钱、赶着马,也换不来中原的粮食和手工品。所以,冲突就会自下而上演变成为整个草原对中原王朝的侵略。即便是这种级别的侵略,也是冲突级的。因为消灭彼此的成本太高,所以谁也不想灭了谁。

但战争就不一样了。草原征服者一定要杀进来,或入主中原、或给中原换个皇帝。中原则一定要凭借自己的强大国力,把草原彻底拖垮。所以,目的完全一样,起步就是要把对方政权干死。当然,规模和烈度也不一样。这时候的中原百姓和草原百姓都要各自负担一支高强度动员的军队。简单说,一旦进入战争层级,大家谁也别想有好日子过。

公元980年,十月十一日,辽景宗在幽州誓师。契丹皇帝要御驾亲征。因为战争早已不是冲突级别的,所以宋辽战争的规模和烈度就要指数级飙升。

为了组织此次亲征,辽景宗向整个草原发出了总动员令。从东京(今辽宁辽阳境内)、上京(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境内)、中京(今内蒙古赤峰境内)等地调集了二十万大军,聚集幽州。

十月二十日,辽景宗耶律贤抵达河北固安;十月二十九日,二十万辽军围攻瓦桥关(河北省雄县境内)。

冷兵器时代,这种层级的大战,根本无法实现隐蔽行军。所以,宋辽之间就是在打明牌。而北宋的谍报力量,即便是瞎子,也能提前知悉契丹人的动向。于是,宋军立即奔赴瓦桥关关南、镇州、定州等地驻防。

契丹人对瓦乔关并不陌生。

从唐末开始,契丹便已疯狂南扩,在瓦桥关没少输出暴力。后唐末年,石敬瑭割让幽云十六州,瓦桥关连同益津关和淤口关(合称三关),统统归了契丹。但是,好景不长。后周世宗柴荣发动收复幽云之战,不仅收复了了十六州中的瀛、莫二州,而且夺取了瓦乔关、益津关和淤口关。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