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陈年往事,道出古镇繁荣的秘密

2020-10-11 16:15:54 作者: 一段陈年往事

位于黄河晋陕峡谷中部的碛口古镇,曾是晋、陕、蒙一带最大的水陆两运贸易码头和商贸重镇,有着“水旱码头小都会,九曲黄河第一镇”的称号。

能够得此美誉,当然与碛口所处地理位置的天然优势有关,旧时黄河水运上的商船从水路转陆路,须得从碛口中转,承担交通枢纽的碛口,自然也就繁荣起来。

不过,真正让碛口古镇声名远播的,并不仅仅是其优越的地理位置,更是由于当地人贯彻同舟共济、休戚与共的合作精神。

我们从发生在清乾隆年间的一个故事,一窥碛口古镇淳朴的民风。

清乾隆年间,碛口及周边地区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灾荒,百姓饥寒交迫,遭遇巨大的生存危机。

正当碛口人艰难度日之际,偶然得知黄河上游地区并未受到灾荒影响,粮食十分充足,于是便自发组织筹集钱款。

钱凑够了,那谁去买粮呢?大家伙儿想到了当时与上游地区有生意往来的碛口商人陈三锡,希望由他带着钱款去买粮。

乡亲们之所以找陈三锡筹粮,并不只是因为他常年在黄河上游做生意,而是因为他的人品。

家乡遭遇灾荒,大家日子都不好过,但经商的陈三锡比别人稍好一点。在这种情况下,他没有独自温饱,而是竭尽全力开设粥棚,救济自己的乡民。

当大家拿着筹款来找他时,他十分高兴,也十分感动。乡民们把“救命钱”交到他手上,是对自己天大的信任。

与此同时,他也拿出了自己所有的财产,决定要和乡亲们共渡难关。

带着乡亲们的嘱托,陈三锡逆流而上来到包头。

为了能买到更多的粮食,他一家一家的地去比价谈价,不知跑了多少粮行。

每一次陈三锡都耐心地道明原委,希望粮行的掌柜们能以较低的价格把粮食卖给自己,并且一再表示,不在里面赚取一分一厘。

可口说无凭,大家也不知道他说的是真是假。

有位粮行老板便派了个伙计,去碛口打探实情。

粮行的伙计来到碛口后,被眼前所看到的一幕深深震撼。

在灾难面前,大家齐心协力,互相照料。搭棚的搭棚,生火的生火,施粥的施粥,每个人都盼着陈三锡能早日把粮食运回来。

伙计回到包头后,忙把所见所闻告诉自家的掌柜,深受感动的包头商人当即决定低价把粮食卖给陈三锡。

千里迢迢运回的粮食最终帮助碛口百姓渡过了难关。

此时陈三锡发现,购来的粮食竟还有剩余,在大家的一致同意下,碛口人又把这些余粮拿了出来,去救济周边乡镇的灾民。

灾荒之年,粮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这样的义举,让碛口这个黄河岸边的小村庄,从此声名远播。

淳朴的民风吸引越来越多的人来到这里开设商号,使碛口逐渐发展成了一座繁华的商贸重镇。

风雨同舟、甘苦与共的精神不仅使碛口人度过难关,同时也成就了古镇的百年商业繁华。而休戚与共的人生态度,也在数百年来伴随着滔滔黄河水,一直萦绕在碛口人的心头。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