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皇帝就是至高无上的真龙天子,只要不是大权旁落,就能够主宰任何人的性命,也能够决定,谁是自己的继承人。如果在太平盛世,皇帝还要看旁人的脸色,那么这个皇帝离下马也不远了,甚至于,有可能造成自己国家的灭亡。
而在这些皇帝里,最具有代表性的,则是那个当了皇帝后,只出过两次皇宫的,数十年不早朝的万历皇帝。万历皇帝非常聪明,哪怕他不出门,不上朝,也照样漂漂亮亮打赢了万历三大征。就是这样一个聪明的皇帝,可是在给自己选继承人这个问题上非常的头疼。而且,这件事还被记载到了史书上,被称为“争国本”。其实,这是一件十分简单的问题。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万历皇帝有个非常宠爱的郑贵妃,而这个郑贵妃也是非常的争气,给万历皇帝生了个皇子,名字叫朱常洵。由于对郑贵妃的喜爱,万历皇帝十分想立朱常洵为储君,然而,这事儿有点难度。
朱常洵并不是万历皇帝的长子,他上面还有个哥哥,名字叫朱常洛。但是朱常洛也有个很致命的缺憾,那就是出生卑微,只是一个普通的宫娥。朱常洛因为这个原因,很久都没能如愿的入主东宫称为名正言顺的继承人,但是,一直以来,最有把握的朱常洵也没能如愿以偿。而一直暗中阻止的不是朱常洛的生母,也不是万历皇帝突然不宠着郑贵妃了,前朝的文官集团们觉得,朱常洵既不是嫡,又不是长,所以,不具备继承大统的资格。或许有人认为,这是礼法约束,而非文官臣子。对于这个问题,我可以明确的回答你,虽然嫡长子继承制在理论上是非常的符合礼数,但是,除了明朝,历史上再也数不出第二个把它当回事的朝代。甚至有些皇帝根本就对他嗤之以鼻。举个简单的例子,汉武帝刘彻杀了自己的嫡长子刘据,传位给幼子刘弗陵,也没见他犹豫不是。
除了汉武帝,还有什么唐朝,几乎没有皇帝是嫡长子。还有隋文帝废杨勇,宋太宗废楚王元佐等等等等,例子简直不胜枚举。这都说明了一个问题,所谓的嫡长子继承制,就是一个借口而已,需要了便拿出来,不需要了便丢在一边。这些皇帝之所以有胆子这么做,无非是因为自己在立储君这件事情上,有绝对的话语权。思来想去,比较尊重这个礼数的,也就只剩下明朝一家了。实际上,明朝的皇帝还大权在握的时候,也不怎么尊重所谓的“立嫡立长”。朱棣就一直想要立自己的小儿子为太子。
当然,文臣们虽然反对,但是他们心里也跟明镜似的,知道主动权和话语权掌握在朱棣手里,所以并不敢明目张胆,要不是朱高炽有个优秀的好儿子,他那几年的皇位也没得做。但是到了万历皇帝这里,情况又不一样了,不管万历皇帝怎么不情愿,怎么的要杀要打的,那些个文官就是不承认朱常洵,面对这样的局面,万历皇帝也是无能为力,如此,大权旁落,等待明朝的,自然只有灭亡这一条道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