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 农作物栽培
在中世纪西欧的土地上栽种粮食的面积最广的就是小麦,在春秋季分为春小麦和冬小麦。小麦之所以能够成为西欧的主要粮食,主要是因为其营养丰富,产量较高,不易倒伏,便于种植。当然当地的农民还会种植一些经济作物,比如葡萄,橄榄等,橄榄油和葡萄酒都是西欧民族常常使用的食品,因此种植此类经济作物的面积也很大。
同样在不同的国家可能也会有其偏好的作物,比如在英国的东部就偏好种植豆科作物,而英国整个国家都偏爱吃土豆这种粮食作物。而且不同作物在田间吸收的土壤中的养分不同,在一块土地上有周期地更换耕种作物也是有利于土壤的恢复。
l 田间管理
虽然作物的生长受外在条件影响很大,但是同样农民的细心耕种也是庄稼茁壮成长的关键,因此中世纪的农民也密切关注着田间的一切情况。比如田间除草、施肥等农业活动。虽然日耳曼民族的文明程度低,但是他们继承了一部分罗马较为先进的农业知识,因此他们懂得如何正确管理田间各种问题,比如除虫,灌溉、选种等方面。比如《法国农村史》曾经提到了对于古时农民具有的农业知识
“古时的农民注意到,由于施肥不足,耕地需要‘休闲’,即为了不使地力衰竭,不仅需要更换作物,而且需要在一定时期内休耕。……由于肥料缺乏,谷物种植又占优势,可交替种植的作物有限,这都使得仅仅变换作物不能更新土地肥力、防止野草生长。”
三、为什么中世纪西欧长期存在粗放型农耕制度?
l 农业发展历史短浅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日耳曼民族都是游牧民族,仍然处于原始社会,仅仅在公元三世纪才迁徙到罗马附近。在《日耳曼尼亚志》有记录日耳曼民族在迁徙前生活习性
“没有一个部落是居住在城郭内的,就是个别的住宅也不容许彼此毗连。他们零星散落地逐水草、草地或树林而居。”
日耳曼民族在公元三世纪左右可以说才刚刚摆脱原始社会,因此他们进入传统农耕的时间很短,所以其民族的农业发展水平十分低下。但是当时他们并没有摆脱游牧的习俗,时常居住在水美草肥的地方,时常放牧。他们的农业耕种方式是一种肆意的耕种方式,常常找一块土地耕种上几年,等到土壤的肥力耗尽,他们就转向下一块土地。这恐怕就是西欧农牧结合农耕方式的伊始。
后来在公元五世纪与西罗马帝国发生了战争,最终打败西罗马帝国,进而在罗马的废墟上建立了若干国家,其中包括盎格鲁-撒克逊王国、法兰克王国等。虽然日耳曼民族吸取了众多罗马知识和制度,但是罗马的农庄在战火中几乎都被毁于一旦,因此其具有的先进的农业知识大部分被丢失了。
l 地广人稀,劳动力缺乏
在古代,地广人稀是普遍的状态,除非国家富裕又强大,这样既能够保证物质需求,同时又能抵御外来侵犯,人口才会大幅增长,中国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每逢强大的王朝,中国的人口增长就会迎来一个高峰。
而西欧本身是被游牧民族侵占的地区,原本是经济农业都受到了战火的摧残,之后的西欧各国文明处于弱势,农业不够发达,经济垂死挣扎,人们尚在往温饱线上奋斗,人口就很难增长。地广人稀的地区农业大多都是粗放型农耕制度,因为耕地面积足够多,并不需要在有限的土地发展细作和集约型农业,而人口众多的中国就是典型的精耕细作型农业经济。
结语
中世纪西欧主要采用的土地休耕制度,主要分为两圃制和三圃制,这两种并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主要是因为气候的不同,将休耕期的土地进行了不同的调配,其核心就是为耕地保留休耕期,之后用来放牧保存土壤肥力。粗放型经营模式是和精耕细作完全不同的耕种模式,顾名思义就是更加宽松的土地耕种制度,其重要表现就是保持了八百年之久的土地休耕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