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大家夸赞朱棣,无非是他开创了伟大的功绩,可一将功成万骨枯,这繁华的背后,有多少人为其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犹未可知。朱棣他只需要想着如何如何青史留名就够了,可朱高炽知道,国家究竟有多么疲敝。
"太宗南征北伐,接连兴兵,辎重物资,耗费巨款。而江北困于营造,江南顿于转输。丁男疲于力役,妇女困于耕耘。富者怨征敛之繁,贫者罹冻馁之苦"。作为当家人的朱高炽,早就知道了国计民生苦不堪言。
同时,朱棣早年间一直实行高压政策,严厉的打击与建文帝相关之人;其次,明朝的版图虽然盛极一时,但每年都需要大量的经费来维护在当地的统治。
当时征服安南,就是很好的例子。那里每年都有起义,征收的税负还不如投入的多。
朱棣在位时,攻打北元,南征越南,同时派遣郑和下西洋,又营造都城北京,这些都让整个国家沉重不堪。
2.
重心逐步转移至内部
当了那么多年当家人的朱高炽,在登基上位的那一刻,终于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经营国家。他急忙停止了朱棣留下的在建工程,如此一来,国家的开支能够大幅度减少。
同时,又让停止了下西洋的活动。
朱高炽知道,这不过是赔本赚吆喝的买卖。下西洋有两个意思,首先是为了寻找朱允炆,这么多年过去了此人还能有什么威胁;其次,则是弘扬大明国威,可人家都知道你了又能如何。万国使节齐聚大明首都,要斥巨资招待他们。
虽然他们也会进贡什么奇珍异宝,可是回赠于他们的,远远要比拿来的多。在朱高炽看来,这种行为无异于是打肿脸充胖子。
下了那么多次西洋,该知道大明的早就知道了,不知道的也不会因为再下几次,就会对大明慑服,主动请求纳土。
可见,朱高炽是一个极其务实之人。当朝野上的人们都在称赞永乐盛世之时,只有他能够设身处地的为民着想。
他不要求什么面子,只需要自己过得好即可。倘若没有明仁宗,明朝很可能会重蹈秦朝覆辙。
秦始皇也是穷兵黩武,而又不注重内在的发展,所以才发生了民变四起的现象。
历史上这样为民着想的帝王,可以说是少之又少。他们本能的认为,天下人都是自己的奴隶。
可以胡作非为,完全不用在乎他们的死活。
(三)、十月换天颜,大明继扬帆
朱高炽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儒君,他学着尧舜的模样,推行开明的政治。
此人怀揣着仁爱和道义,并为此孜孜不倦的努力。
在对待官员方面,他纳谏如流,有时候也会因为一些事情而大发雷霆,若当真是自己不对,还会主动和他们道歉。这个举动,是非常难得的。
1.
打天下者永乐,治天下者洪熙
事实证明,朱棣立朱高炽为太子,这个决定十分正确。若是朱高煦等人上位,那么他们还会继承父皇的遗志,以开疆拓土为己任,而不顾内政交困。他虽然只在位了十个月,不过留下来的遗产,那是十分宝贵的。
当初朱棣得位不正,对于文人官僚们十分不信任。
而朱高炽明白,众人拾柴火焰高。只凭借他自己的力量,是完全无法扶大厦之将倾。
他让三杨入阁,主持朝政,同时对于朱棣为文官们炮制的那些冤狱,也都一一的进行平反。
甚至,很多建文帝时期的老臣,也都能够在仁宗朝再度为官。他的气量,并非常人能比。
在"停罢采买,平反冤滥,贡赋各随物资产,陂池与民同利"。
对百姓上,他再度展现出了仁义的一面。原先为了建造宫殿,皇家是可以无偿的从农民手中征收木材,金银器皿的,而朱高炽对此深恶痛绝,当即废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