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新媒体记者 张世豪 冯硕
“听说你们要来,我妈上午就开始剁肉馅包饺子,希望你们在家里吃饭。老太太怕时间赶,把我二姐也叫过来帮忙。”6月15日中午,虽然在家中吃饺子已经很平常,但刘玉飞还是打算用传统的“最高标准”招待记者一行。
搬迁时,刘玉飞特意将家中的和面盆带下山,这个盆在1960年代刘母嫁入时就已经存在了。刘玉飞表示,日子越来越好,但不能忘记以前的苦日子。长城新媒体记者张世豪 摄
如果回到几年前的刘家,别说吃顿肉馅饺子,就是素馅饺子也很少见到。
刘玉飞所在的蔚县岳观村位于蔚县南部山区深处,群山环抱,交通不便,家中靠几亩薄地为生,只能简单种植一些莜麦、高山白菜等作物,包饺子用的白面靠肩扛几个小时山路才能进村。
当时,刘玉飞的父亲因摔伤已卧床近十年,这也掏空了家中所有的积蓄;住了几代人的土石房已成危房,墙体倾斜并出现明显裂缝。刘玉飞一方面要照料父亲,一方面与母亲一块维持这个苦难的家庭。
刘玉飞家的老屋。在刘玉飞印象中,从爷爷这一代就想重新翻修,但受限于家中条件,只好将就着住下去。如今搬走两年,主屋的墙角已经出现一个大窟窿,墙体也有明显的裂缝。长城新媒体记者张世豪 摄
“我打小很少吃肉,印象最深的是吃鸡排,偶尔小贩进村,就哭着闹着求母亲买;家中没有钱,就用莜麦换。”刘玉飞说,如今在家门口的超市,随时能买到各种肉,“想吃啥,就买啥”。
2018年,刘玉飞一家享受国家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由大山深处搬至位于南杨庄乡的宜兴社区,这里安置了全县8个乡镇112个村的1500多名贫困户。刘玉飞的二姐一家也从大南山深处另外的村子搬迁到这里,一家人相互照应。
搬迁后,刘玉飞与母亲两人相依为命,但刘家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彻底改善。
社区是新建的联排平房,配齐水电气暖讯等基础设施,刘玉飞家终结了到山沟中挑泉水、靠柴火取暖、与外界通讯隔绝的生活;社区方面担心搬迁户找不到工作,专门办起相应的培训班,提供专门的就业信息,刘玉飞在一位工作人员“一对一”帮扶下找到在山外的第一份工作,过上了“不用上山种地就能赚钱的生活”。
最让刘玉飞感到便利的是,社区内建起了卫生服务站、图书阅览室、文艺活动室、便民理发店以及代缴电费、手机费、代取社保金服务点等,“在家门口几乎能把所有的事情办好,再也不用交个电费买袋盐就得跑几十里山路了。”
“党和政府的好政策帮我们从‘穷山窝’里搬出来,但要彻底改变贫穷的命运还得靠自己的努力。”刘玉飞说。
山里条件差,刘玉飞只读到小学三年级,文化水平不高,只能先到工地打小工,一天有一百多元收入;后来,学到了开铲车的技能,一个月收入五六千元,这比全家人在山中一年总收入还要多。
“年初的时候,我打算买辆铲车,这样一个月至少能收入一万元,让家里过得更好一些。这场疫情打断了这个想法,我又琢磨了新路子。”刘玉飞说。
刘玉飞口中的“新路子”是先做点小生意。
刘玉飞在集市上摆摊卖“凉蝌蚪”,很受欢迎。长城新媒体记者张世豪 摄
在社区生活的近两年中,刘玉飞发现,社区虽然为居民配备便捷的超市、理发店以及代缴各类费用的门店和设施,但是“社区没有给小朋友配备卖炸串、鸡排等零食的摊位”。
发现这一“商机”,刘玉飞一方面通过社区方面办理营业的手续,一面开始筹备“练摊儿”的各项事宜。
准备的过程中,刘玉飞觉得自己还得再学一门手艺,这样就多一条增收的渠道。经过多方了解,刘玉飞四处拜师求艺,学会制作当地特色小吃——“凉蝌蚪”。
6月17日,在蔚县西合营镇的集市上,刘玉飞摊位前的顾客络绎不绝,这种用豌豆粉、土豆淀粉、玉米淀粉等制作的特色小吃很受欢迎,无论是当地居民,还是从外地赶集的小商小贩都会吃上一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