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去逛超市,都会看到各种各样的打折,特价商品,尤其是碰上节假日,店周年庆,减价促销的力度好像更“ 大”了。一看到“全场最低5折”的宣传海报,不禁让消费者心生澎湃!
超市不需要盈利吗?为什么频繁打折、特价、还买一送一?
根据每个消费者的经济水平不同,购买习惯不同,可粗略地分成两拨人。
一拨是有选择困难症,比较完美主义,或是受到经济制约,在超市里要经过多方挑选、比对,很久才肯出手购买,追求高性价比商品,大多偏向于女性;
另一拨则是比较忠诚,换句话说,就是懒于挑选的消费者,认准一个地方买买买, 大多以男性为主。
所以对超市来说,用高价套住忠诚的消费者,再用低价吸引便宜货买家;这就是为什么超市愿意牺牲掉高利润,而频繁打折、搞特价、还买一送一的原因了。
可超市作为如此大的日常售货渠道,怎么可能做到只赔不赚呢?其中的套路消费者又能摸清多少?
不 采 用 中 间 价 位
超市虽明码标价,但一件商品绝不采用中间价位,而是在所获利润最高的价位与折扣最低价这两个极端之间跳来跳去。
如果商品始终保持中间价位稳定不变,首先价格不够高,难以从忠诚的消费者兜里多赚钱,倘若价格不够低,又对便宜买家没有吸引力。
时间久了,即便对价格不敏感,不常逛超市的消费者,也有了货比三家的判断能力,很容易知道在哪里能买到便宜的商品。
超市里打折促销的商品总是在变化, 消费者不可能在同一时间买到多个自己所需的特价商品。
购物和买衣服又不一样,很少有消费者愿意一次跑多家超市,且消费者也无法提前预测特价商品。
恰逢大型折扣活动,譬如店周年庆,排队结账的队伍直接延伸到货架区。虽说为了捡便宜也情有可原,但实际并没有想象中的省钱。
因为超市是按每件商品所获 利润最高的价格来打折的,而非根据平时的价格进行促销,所以大多数 折后商品仅在中间价位的基础上多便宜了一两块钱。
商 品 价 格 以 9 结 尾
每次逛超市,你会发现, 价格凑整的商品实在太少见了。
然而,有实验证明,以9结尾的价格与以0结尾的价格,比如9.9元与10元,虽然两者仅差一毛钱,但前者给人感觉不足10元,而后者却被认为多于10元,正是消费者产生的特殊心理效应,这种非整数定价法已被广泛运用到了商业社会中。
非整数定价法有两大优点,一是给人一种精确计算,给人以最低限度价格的心理感觉;二是数字差异给人的便宜感。
准确地说,带了尾数的定价使消费者认为,这件商品是经过认真分析,兼顾了成本利润等各方面计算,而最终给出了此价。
而且某些数字还常常被赋予一些特殊的含义,不少商品常以“6,8,9”结尾,却少以“4”结尾,这也是迎合了中国消费者讨福气,图吉利的心理,能更好地促进商品销售。
买 一 送 一 的 捆 绑 销 售
通常折扣特价都是以单件计,但买一送一的活动,在某种角度来看,看似打了“骨折”,但这种捆绑销售的背后,可能大多是消耗品,例如牛奶,酸奶,大米,洗衣粉等等,这些东西消费者用的比较多、勤,而且都有固定的选择,故对价格也是灰常敏感的。
既然天天都离不开,一旦有了买1送1的活动,就会一次性多购入几件,不仅方便了消费者,对于超市来说能更快地减少货物库存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