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根成:“心”驻庙李 扎“根”战贫

2020-09-26 17:46:21 作者: 朱根成:“心

朱根成用两个多月时间,将庙李村7个生产队挨门逐户走访了一遍,并对每户村民的家庭状况、致贫原因、收入情况、具体困难、亟待解决的问题写在工作本上,记在心里。就这样,通过走访他全面掌握了村里发展急需、村民生活急盼的第一手材料。一家一户走,田间地头问,逐户逐个记,在他看来,村上最急需解决的问题心中有了底,驻村帮扶工作就有了总体规划、思路和具体的奋斗目标。

驻村就要不怕困难,面对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当好贫困户的知心人、暖心人、主心骨。驻村意味着责任,干部意味着担当,只有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才能赢得老百姓发自内心的认可。

以心换心,经常晚上10点还在农户家里入户走访。村民们慢慢地与这个刚来的第一书记熟识起来,知道他并不是来“镀金”混日子的,而是想踏踏实实做些实事,于是愿意与朱根成谈心的村民越来越多。

在驻村的日子里,朱根成安下心,扎下根,情注村里,主动融入百姓生活,以真心换真情,用一件件实实在在的小事好事滋润帮扶贫困户的心田。特困户孙桂兰,是一位82岁的老奶奶,心脏不好,腿脚也不好,一个人居住着,孤孤单单的,生活很不方便。每天早上看望老奶奶,是朱根成每天工作的第一件事,叮嘱老人出门晒晒太阳,下午看看她在屋里是否安好,长期来往,朱根成和单身老人亲同母子俩,一家人似的。

在驻村的日子里,朱根成进农家门、访农家事,知农家情,当好精准扶贫的贴心人。

三百多个日日夜夜,朱根成把村部当成自己的家,把老百姓当成自己的家里人。

“军人本色,令人钦佩。”村党支部书记高玉峰说,来驻村之前,村里想为驻村工作队员添置床被,被朱根成拒绝了,他不愿意给基层增加丝毫负担。

帮扶:8个贫困户的孩子上了大学

庙李村原有一所学校,场地破旧,冬天夏天一个样,看到这种情况,朱根成十分揪心,下决心要改变这种现状,经过与单位协调努力,争取工会帮扶资金1.6万元,为学校的老师学生更换了新的桌椅,争取1.94万元更换了学校的老师宿舍和教室的窗帘;争取2万多元硬化了校园的场地,另外为学校购买了6盏太阳能路灯,使校园面貌焕然一新。协调帮扶资金1.6万元,让全村考上大学的8名学生拿到了每人2000元的金秋助学金。

走访时朱根成了解到,上河社村民郝小宁家有两个刚上大学的女儿和一个在外打工的儿子,家庭十分困难,老父亲和老母亲在外单另居住,年事已高,治病时借了不少外债,然而祸不单行,就在这一年,大女儿考上了辽宁何氏医学院,二女儿考上了西安铁道技术学院。就在一家人无助的时候,朱根成特事特办,帮助郝小宁家申办了金秋助学资金,解决了他们家的燃眉之急,让这家姐妹俩圆了大学梦。

招商:撂荒地成了“香饽饽”

由于村里的年轻人都出门务工在外,村里的土地闲置较多,有门路的农户将土地每亩50至100元租赁出去,没劳动力的人家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耕地变成撂荒地。农家出身的朱根成看着良田变成荒芜的土地怪可惜的,他发挥工会工作联系职工群众广泛的优势,在个人微信群里找信息,当了解到外商在本地投资建大棚种蔬菜的信息后,开车到崆峒区白水镇、泾川县泾明乡考察,期盼项目早日落地帮扶村。

当庄组、北庄组、南庄组有几百亩土地一直闲置成了荒芜地,原因是这些贫困户大多是年老体弱,无法耕种。董三世夫妇年过七旬,育有一儿。儿子在南庄社,他老两口住吊河社,董三世夫妇都有老年病,董三世高血压,妇人二级脑残,生活窘迫,儿子没经济能力赡养老人;两位老人常年卧病在床,疾病病缠身,生活极其艰苦。

朱根成一直奔忙着为这些撂荒的土地“找婆家”,引来了浙商周华明,以每亩500元的价格,租赁当庄组、北庄组、南庄组土地100多亩,搭建420座塑料大棚,当年种植大棚西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