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风眼》深度报道组 凤凰网科技 凤凰新闻客户端
作者 | 郑媛 编辑 | 于浩
消逝在电脑、数码城里的近二十年时间,对转型中的中关村来说,只是一个逗号。
经营17年的鼎好电子城将在10月全面关停。
"依据北京市总体规划和海淀分区规划,要大力推动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和中关村科学城建设,完善中关村西区业态调整和产业升级,鼎好电子大厦将于2020年10月份关停"。
通知在今年8月正式发出,张贴在鼎好大厦一层的入口处。
从中关村地铁站步行300米,就能看到鼎好大厦——东侧大楼已经围上了建筑部门的临时围墙。通往电子城的入口早已贴上了封条,每个门有两三个保安把守。通过玻璃,大楼一层的大卖场漆黑空荡。临街的店铺里,上一代iPhone、ThinkPad X1的广告展牌还没来得及撕去。
鼎好楼下依然有稀稀疏疏的商家将货物运出,零星的店主在大厦门口抽着烟,等着客户的车来拉货,之后再回到大厦负一层的仓库里等待下一个订单。
据商家介绍,鼎好电子城的绝大多数柜台都搬到了对面的科贸电子城——那是中关村仅存的、尚未关停的电子大卖场。e世界、海龙电子城已于2015年、2016年先后关闭,转型成为了教育、金融中心。
鲜少有年轻人关注这个地方——很多人已经不知道,这座被封起来的卖场曾与e世界、海龙电子城共同撑起了中国“硅谷”的称号,这里也走出了爱国者冯军和京东刘强东等“大人物”。
鼎好电子城入口大门紧闭,硕大的宣传牌上写了“进入移动4G体验世界”。尚未撤下的鲜艳广告牌,成为了这座曾经熙攘繁华的电子城最后的注脚。
电子城难再有年轻人
电子城的空气有些闷,但李大海已经习惯了。他藏在成摞的卡片相机背后玩手机,又是一单没出的一个下午。
这天下午有两位客人光顾了他的店:一位是拎着卖场楼下超市塑料袋的老人,另一位是拿着杂牌手持DV来配外接麦克风的老人,张海亮没有为他找到合适的配件,老人离开了。
李大海去年从鼎好电子城搬到了科贸电子城,两座大厦只有一条马路之隔。而他守着自己的相机店已经七年了,与其说是店,不如叫做柜台更为贴切——占地不到两平米,一个月1000块月租。这样柜台摆满了三层楼,几千个商家在这里售卖各式各样的数码产品,整个卖场显得拥挤、逼仄、陈旧。
科贸电子城一层已被清空 图:凤凰网科技
这里顾客寥寥,几乎看不到年轻的面孔,偶尔有附近的职员前来问询,更多的是不会网购的老年人。“生意不行”,这是很多店主挂在嘴上的话。
科贸电子城正对着中关村地铁站的出口,地理位置得天独厚。10多年前,这一片区域是北京乃至全国最知名的电子产品集散地:最新潮的电脑、手机、u盘、Mp4无所不及。
上世纪末,随着电子产品的大众化趋势,几大电子卖场逐渐建立起来。2006年和2007年,中关村e世界和鼎好二期的先后开业,中关村IT卖场的面积达32万多平方米,相当于44个足球场。
与科贸电子城一街之隔的海龙大厦 图:凤凰网科技
到了2008年,中关村电子市场的规模达到了顶点,形成了以海龙、科贸、鼎好、e世界等9家大型电子产品卖场为主导的格局。据一位电子城的店主描述,2006年前后,这里人头攒动,水泄不通,“连海龙广场上都站满了人,一个门店的租金最高到了4万。”
这里曾是年轻人的天堂,从店主到消费者都是如此。无数年轻人从卖场的小隔间里开始了创业,周围的高校也为这里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客源。消费级电脑开始走入普通人的家庭,各类电子设备眼花缭乱。在很多人看来,那是一个来了中关村就能挣钱的年代。
张亮来2006年从山东来到中关村,倒腾卖手机的工作,让他成为了同龄人中第一个年入百万的人。“每次吃饭都是我请客,那时候在中关村的做个创业小老板,在亲戚朋友面前一件挺骄傲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