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事眼中的人民英雄张伯礼:乐于学习善于学习终身学习的“大家”

2020-09-13 09:42:10 作者: 同事眼中的人

4月16日,张伯礼院士从武汉返回天津,受到热烈欢迎。

“仗正在打,我不能躺下。”

——张伯礼院士即使病倒对工作也不懈怠

“张伯礼校长乐于学习、善于学习、终身学习。其实,在我们眼中,他是一位被院士‘耽误’了的诗人和摄影家。”这是“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多位同事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的话。近日,记者来到张伯礼院士坐诊的天津中医药大学附属保康医院,走访了他的多位同事。

天津中医药大学附属保康医院副主任医师江丰,读博士起就跟随张伯礼院士学习。说起教师节当日张伯礼院士出诊的情景,他说,那天3个多小时,30多个病人,张伯礼院士认真耐心地为病人看诊,“英雄是过去的事了,今天就是好好出诊看病!”他如是说。看诊中,张院士针对一名患者的舌象提醒身边的年轻医生,开药经方要活用,因时因人因地制宜,江丰听后,立即在记录的方子后标注上“方子不唯一、因人因时而变”。

江丰告诉记者,平时看诊中,经常能碰到这样的细节,他也因此养成了随时记录的习惯。“作为医生,作为教师,张校长一直坚守岗位,这是他临床实践和教育培养人才的基地,他都是用休息时间来出诊。对我们年轻医生来说,在跟老师学技术的同时,我们更要学老师的医德和修养。”江丰说,“从他身上,我看到自己努力的方向——从身边的小贤、小善做起,逐步提高自己的高尚修为,做一个贤德之人;精研医术、做好专业,以涵养自己的仁慈之心,做一个高明医生。”

“张校长特别勤奋,精力旺盛,他说终身学习不仅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人生态度。”江丰告诉记者,在工作中,他发现了张伯礼校长善于学习的秘诀,就是勤奋刻苦,善于钻研。江丰向记者讲述了一个细节,张伯礼早期从事舌诊研究时,根据项目需要购置了专业相机,为此他自己学习摄影,仅舌诊照片就拍了几万张。“出门诊时需要拍片子,张校长一看我们拍照动作不对,就提醒我们如何构图,哪个角度更好……我们大家都说,这哪里是院士,分明是摄影家嘛。”江丰说,据了解,张伯礼校长还自学了流体力学、统计学、中药栽培、制药工程学……真是学无止境啊!

时针指向17:30,天津中医药大学附属保康医院教授、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院长郭义,还在忙着给患者扎针。作为多年同事,郭义谈起张伯礼院士满是崇敬和骄傲。“在我们心目中,张院士是一位教育家、科学家、管理专家,更是一个临床大家。”郭义告诉记者,“张院士说,只要是对事业发展有利的事,就是最高兴的事。为事业奉献是他永远的追求、责任和担当,即使72岁,他还奉献在抗疫一线,带领全国中医界为疫情防控发挥重要作用,这也是最值得我们学习的品质。”

郭义告诉记者,张伯礼院士有很多业余爱好,写诗就是其一。记得多年前的一个暑期,他跟着张院士去日本访问,凌晨1时多,与日本一所大学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凌晨4时,张院士给他们打电话说海上日出很漂亮,当大家揉着睡眼到达时,张院士已经写下了一首诗:“海天生红霞,天海耀光虹。东灜鸟羽眺,际线日促升。彩云艳潾满,朝阳映波明。一天好气象,万物复苏甦。”这首诗描写了他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后看见美景时有感而发的心情。今年在武汉抗疫一线,张伯礼院士也是有感而发,写下十几首诗词,有时候灵感来了,来不及找纸笔,他就赶紧写在手上。“张院士总说他不会写诗,写的是顺口溜儿。但他说:‘诗言志,有些想法不一定直白表达出来,通过诗可以含蓄表达,这有利于思考,有效防止痴呆。’这位‘老张’很可爱吧。”郭义对记者说。

下午快6时了,一位患者风风火火赶来,想加个号。一下午已经看了40多个病人、临近下班的郭义二话没说,立即写了个加号条。“都到下班时间了。”记者提醒。“张院士一下午看了60多个,还加号呢,他经常说,‘我就是个大夫,不能脱离病人’,这句话影响了我一辈子。”郭义说。

记者 雷风雨 摄影 刘乃文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