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在路上,就能发现寻常的美”
陈真今年5月回到上海,突然冒出来拍摄视频的想法。“青春就这几年,想看就去看,想拍视频就去拍,我这个人好折腾。”短视频平台上关于吃喝玩乐的内容很多,她觉得有些同质化,美食总归拍得尽,人不一样。“这个世界上天天有人出生有人死亡,有人就有故事,有故事就能一直拍。”
只花了一个下午,她就确定了“上海人物故事”这个主题。“我是大上海的一朵小浪花,这些平凡人也都是浪花,总需要一个人来记录,这个人为什么不是我呢?”
有人说短视频的风口现在已经过了,但陈真觉得,“内容为王,只要有好内容,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她在简介中写下“用镜头记录上海的人间烟火,用心灵拍摄有温度的人物故事”,虽然知道怎么炫技,但她还是选择最平实的记录,短短3个月,粉丝数就突破了20万。
大学期间,她就扛着相机天南海北地拍,也追热点事件,为媒体供过新闻照片,还把学校拍上过热搜。去年毕业到上海读研,喜欢“在路上”的她走街串巷,用脚步和镜头来认识这个新城市。“外滩、陆家嘴,高楼林立、霓虹灯闪烁,这些好像是大部分人印象中的魔都,但这些我都不拍,那不是我要的。”
陈真总是在路上,会顺手帮陌生人拍照
她想要的,是路上那些不期而遇的美好:随手帮摩登的阿姨们拍照留念,和路边的外国画家谈上海老弄堂,记录磨刀老爷爷的街头手艺,拍下粉色雨鞋的小女孩开心地踩水坑。她为这些片段配上欢快的曲子,“我看见到处是阳光,快乐在城市上空飘扬”。
“在路上”的系列里,有一条是陈真返程时拍的,她花10块钱买了一兜饼当晚饭,挂在共享单车车头,饼随着路面起伏摇摇晃晃,一抬头,前面代驾小哥的自行车头上也有一兜在晃悠。骑到岔路口分开时,陈真突然觉得“这个城市,有很多人都在认真生活,我也是其中平凡的一个”,她没有上前去搭话,镜头随着小哥的背影拉远。“人生就是错过,我不想打扰人家,这就是种奇妙的缘分。”
如果说画面是创作者的表达,那么没拍的留白里则有更多克制的情绪。
拍摄“阿婆油墩子”时,陈真心情复杂,为了给儿子还债,82岁的阿婆每天要在油锅前站五六个小时,90岁的阿公在一旁说:“她每天很辛苦,到下班回去时路也走不动了,到底80多岁了,老了,等我们解决了问题,就不受苦了。”拍到这里,陈真打上一行字幕:“爷爷有点哽咽,我就把镜头移开了”。
陈真在拍阿婆油墩子
有观众看懂了她的善意,在评论中称赞她,给她加油,这种时候她很感动,有人懂自己,付出都是会被看到的。
“一个人就是一支队伍”
很多人以为陈真有个团队,但她从来都是自己挖选题、自己拍、自己剪,衡量选题的标准就是自己的感觉,她“一个人就是一支队伍”。沟通时她会给对方先看自己的账号,这就是她的名片,大部分人看过后都会乐意让她拍。“我就是拿作品说话,拿我的技术说话,拿我给他们带来的拍摄体验感说话。”
陈真总是背着各式设备到处跑,随时工作
十几二十秒的视频,背后往往有几十G素材,除了筛选剪辑的不易,拍摄过程中的不顺利也是常态。拍“暴躁老板”时,对方跷着腿教育陈真:“努力不一定成功,你的经济不够,你的平台不够,你的人脉不够,你没有团队,你没有资金,你什么都没有。”
那是上海最热的38度高温天,“他在阴凉处坐着,我在大太阳下拿着相机,晒得不行,听他叨叨了将近2个小时”,虽然在做视频时,她加入“卑微”的表情包,委屈地说自己太难了,可她还是拍到了想要的内容,“他很难打交道,但总归让我拍了。”
她知道,拍摄本身不难,设备容易上手,最难的就是发现选题,以及与人沟通。有时就算策划好的选题也会扑空,她想拍个性老板娘系列,搜集了很多资料后,确定了8家店,接连跑了一周,结果3家已经倒闭,5家拒绝了她的请求,可这不妨碍她拿起设备,继续去敲下一家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