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乌蒙记:只要有出路,一点希望我都不会放过

2020-09-14 20:10:35 作者: 出乌蒙记:只

9月14日,《新华每日电讯》刊载题为《出乌蒙记》的报道。

前不久,云南省会泽县的因残致贫户王玉荣等来了期盼已久的好消息:儿子王淼高考文科631分,被陕西师范大学录取;女儿王秀媛高考文科591分,被云南师范大学录取。

这意味着18岁少年王淼的“凿壁借光”在这个夏天画上了句号。高中期间,由于舍不得花钱买学习资料,他利用课余时间去校园书店,悄悄把练习题誊抄在本子上带回去学习。

▲高考生的计划表上写很多鼓励自己的话。本组照片记者江文耀摄

在地处乌蒙山腹地的会泽县,像王淼这样的建档立卡户家庭子女约占全县16万余名在校学生的三分之一,这个比例和全县建档立卡户占全县人口的比例基本一致。让教育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成为会泽县脱贫攻坚的主攻方向之一。

在贫困地区,高考是许多贫困家庭子女必经的“成人礼”,也是和贫穷告别的“分水岭”。“贫穷是两个方面,一是物质方面的贫穷;二是精神层面,一个人如果不思进取、不想发展,那才是真的贫穷。”王淼说。

(小标题)“凿壁借光”的少年

在会泽县东陆高中学生宿舍旷远楼1楼,有一间面积不大的书店。从老家河南平顶山市来到会泽工作的宋苗苗,已经在这家书店干了3年。

书店不大,除部分课外书外,大大小小的书架上码放着和高考相关的教辅和种类繁多的习题集。每天课余时间,不少学生涌进小书店,翻看学习资料。大部分时间,宋苗苗就安静地坐在位于书店一角的收银台后面,生怕打扰看书的学生。

“这些书都是让孩子们随便看的,如果他们要在这里买书,至少给他们打八折。”宋苗苗说。

3年时间,宋苗苗已经记不清前前后后卖出去多少书,她也从未注意到王淼。王淼身高不到1.6米,体型单薄,戴着一副黑框眼镜,在众多学生中并不起眼。

王淼来自会泽县雨碌乡一个贫困家庭。他的父亲王玉荣3岁时因小儿麻痹导致残疾,母亲秦树花是聋哑人,平时主要是靠出售竹编制品和政府每月发的低保金生活,家庭年收入仅5000元左右。

王玉荣夫妇一直省吃俭用,供孩子上学。“我只有好好读书,才不辜负父母。”王淼抱定了把书读好的决心,把绝大多数的精力都花在了学习上。

2017年,王淼从雨碌乡一所初中升入东陆高中。“来到县城读书,发现和周围同学的差距不小。很多知识点,老师在课堂上讲了,我都有点懵,只有通过课后做题来消化、巩固。”王淼说,很快,学校里统一发的习题集就被做完了。

站在旷远楼小书店的习题集面前,王淼很高兴,这里有做不完的题。但一本十几元的习题集,却让家庭贫寒的他望而却步。

“买不起,那就抄。”从高一开始王淼就给自己设定目标:每周课余时间到书店,从习题集上抄25道题目带回去做,等下一个周再把做完的题目带进去对答案,然后再抄25题。“有的时候一抬头,和书店工作人员四目相对,都会有些紧张。”王淼坦言,担心抄题被发现,会被责备。

功夫不负有心人,王淼如愿以偿考取陕西师范大学。高考结束后,他和姐姐常常到会泽新城的扶贫车间里,帮父亲编竹箩。9月11日,王淼从昆明前往西安,继续求学,继续追梦。

送走王淼,旷远楼1楼的小书店又迎来新的面孔。“每天来看书的孩子很多,根本顾不过来,更不知道有学生来抄题。即便发现有学生在抄题,也会假装没看到,我理解他们的苦衷。”宋苗苗说,其实书店每年都会给贫困学生送辅导资料,希望能帮他们考个好成绩。

(小标题)“山坡找网”的女孩

山风轻轻吹着,草丛、灌木和庄稼地犹如绿色的毯子从山顶倾泻而下。拿着西南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再次登上家门口的山坡,范天兰的心情和半年前截然不同。

今年2月,为了降低疫情给教学造成的影响,东陆高中组织老师和学生上起网课。家里的手机信号忽强忽弱,范天兰常常要爬到屋旁的山坡上,裹着大衣,在风雪天气中听课。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