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蜇数千针 炼成追“蜂”者

2020-09-15 09:42:21 作者: 被蜇数千针

在养蜂协会,游信毅没能接触蜜蜂,觉得没劲。工作一年多,一个蜂农的中华蜂被投毒,报案后,派出所没法取证,就请养蜂产业化协会帮忙。游信毅负责写证明材料,跑到养蜂场找线索,中毒的蜜蜂嘴巴伸得特别长,特别想喝水,有点像人喝酒后的状态。再次见到密密麻麻布满在巢脾上的蜜蜂,熟悉的感觉又回来了。

这次契机让游信毅决定重投一线,做职业养蜂人。他跟着养蜂师傅从南往北追花。早春三月,他带着30箱蜜蜂、近150万只蜜蜂来到衢州,满山油菜花便是最佳蜜源。蜜蜂喜静,在方圆十公里没有人的郊外,四点半晨露未消散时,游信毅起床开蜂箱。太阳下山,养蜂人查看每个蜂箱的蜜量,及时喂蜂。夏日里,游信毅常常劳作至晚上12时才能休息。郊外夜晚寂静得几乎只能听到虫鸣,伴随着草香入睡的夜晚,游信毅的思绪回到帮爷爷看西瓜地的童年,舒适自在。

三月底,衢州花期一过,游信毅又赶蜂去江苏,纬度越高,花期就越晚,接下来还要追延安的洋槐、秦皇岛的荆条花……在养蜂人的脑海里都有一张地图——花在哪,蜂在哪,养蜂人就在哪。30箱蜜蜂的蜂蜜年产量达到1000斤,收入10万元,但一箱蜂成本达到两三千元。“如果花期晴天多,勤劳的养蜂人年收入能达到15万到20万。”漫长追花路,大多时候养蜂人都待在郊区养蜂,游信毅乐在其中。“我不喜欢城里的灯红酒绿,就喜欢和大自然在一起。”

大数据养蜂,开发追溯蜜源系统

国外的职业养蜂人产生源于蜂群减少,农业受损。而国内的职业养蜂人不一样,国内大规模的农业少,蜂群比较充足,所以养蜂人的主要收入来源于售卖蜂蜜等蜂产品。如今,游信毅正在一家蜂产品企业做养蜂技术员。

养蜂看天吃饭,如果撞上花期的时候连续下雨,蜜蜂就不能采蜜,那段时间蜂农很可能颗粒无收。天气无法改变,作为一个蜂学专业的年轻养蜂人,游信毅和公司团队的养蜂技术员研发技术减少蜂农的劳动,一同利用大数据养蜂,在蜂箱内装了摄像头,记录蜜蜂的生长情况,免去了传统蜂农要经常开箱的工作。

养蜂的主要收入来源在于蜂产品的销售,游信毅表示目前市面上很多参差不齐的蜂产品是养蜂人最大的竞争压力,“好的蜜价格高,大众对蜜的认知度还是偏低。”为此,游信毅和团队的技术员开发了一个蜜的溯源体系,让消费者可以追踪到每一瓶蜜的源头,源头产量多少,消耗多少都可以清清楚楚,通过这样透明的酿蜜过程提升消费者的信心。“我们现在每瓶蜜都像带了二维码一样,是独一无二的。”

在福建农林大学蜂学系系主任段辛乐看来,目前国内养蜂业老龄化现象比较严重,且大多是小规模、家庭式的养蜂。因此,蜂学专业出来的学生作为年轻的力量,给这个行业做了很好的补充。“他们的实操经验虽不足,但是在理念上和技术上都有所革新,未来养蜂技术就是朝着一个规模化和智慧化发展,正需要这样的年轻血液。”

蜂学这门学科培养出来的人才远不止养蜂人。段辛乐表示,蜂业全产业链广而深,学生的就业面很广,包括研发无人机养蜂等智慧化养蜂手段,研发更多种类的蜂产品,进入蜂疗等健康领域,传播蜂文化等文化领域……

专业透视:蜂学

1960年,福建农业学院(福建农林大学前身)受农业部委托创办二年制养蜂专修科;1980年,养蜂专修科由二年制大专改升格为四年制本科专业;2001年,福建农林大学成立蜂学学院;2004年获特种经济动物饲养(蜂学)硕士点授予权。

近年,福建农林大学蜂学专业不断发展,学校推进蜂学与理、工、文科交叉融合,比如蜂学与人工智能结合,比如蜂学与生物技术结合……学校打造精品课程,让蜂学专业呈现多元化的发展模式。

“福建农林大学的蜂学专业生源仍存在一定的缺口”,在段辛乐看来,这是大众对蜂学领域的认知不够深入,这不仅是蜂学专业的问题,也是所有涉农专业面临的共同问题。而随着近年来大众对蜂产品认识的提升,市场对蜂产品的需求增加,蜂产业需要的人才越来越多。

福建农林大学蜂学专业培养的学生就业率超95%。另外,结合近年国家的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养蜂业作为绿色农业也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段辛乐表示,“养蜜蜂只是蜂产业链的前端,这个专业后面还有很多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