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养家糊口的针头线脑到各类工艺美术金奖,
从家庭情感的传承到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从普通绣娘到国际赛场评委,
从“疆绣第一人”到培训三万余人的新疆工艺美术大师。
30年间,她用一根绣花针,勾勒出对大美新疆的种种情怀,以饱满的创作热情,寄托着对新疆各族人民的深情厚意。
她就是被誉为“疆绣第一人”的中国刺绣艺术大师、中国工美行业艺术大师钱美荣。
钱美荣出生在安徽,但祖辈们是浙江杭州人,她记得从姥姥的妈妈那一辈开始,家里的妇女们就以刺绣贴补家用。
那个年代的女孩子如果不会绣花织布,是没有女德的一种表现,就算嫁了人也不受婆家待见。钱美荣也没有逃脱世俗的偏见,好在她自幼就喜欢牵针引线,便跟随姥姥和母亲学习绣花、织布。从采摘桑叶养蚕,到剥茧抽丝,再到绣架上勾勒出一幅幅色彩艳丽的作品,一个个场景都深深烙在她的记忆里。
“那时候家里有一口大锅,父亲烧好开水把蚕蛹倒进去,开始抽丝,母亲则纺丝、织布、绣花,绣的大多数都是生活用品,绣球、鞋垫、帽子、虎头鞋、帷帐、门帘子、枕巾什么的,然后拿到集市上去卖,多少能补贴些家用。”回忆起小时候的场景,钱美荣说就像发生在昨天,仍历历在目。
然而,命运陆续地跟她开玩笑,她15岁时,父亲去世,17岁时,母亲也因为操劳过度生病离世。当时,最小的弟弟才两岁。钱美荣作为家里长女,承担起了照顾三个弟妹的重任。
母亲在弥留之际拉着钱美荣的手说,既然喜欢刺绣,那就要坚持下去,靠手艺把弟弟妹妹们拉扯大。母亲临终前的遗言,一直刻在钱美荣脑海里,事后回顾,这些沉重的苦难,已经成为她人生中的财富,让她在以后的生活中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不会轻易认输。
1990年,钱美荣和丈夫来到新疆投奔亲戚,带着弟弟妹妹就此在新疆扎下了根。为了谋生,她和丈夫种过地、做过小生意、摆过地摊,开过工厂,但唯一不变的是她除了帮衬丈夫以外,一直都没有丢下刺绣的手艺活。
她一边带孩子、做家务,一边绣花,绣的枕巾、被套、衣服、香包等生活用品,因为好看实用被邻居们要走,后来左邻右舍都知道她手艺好,开始向她学习刺绣,徒弟们绣的作品摆满了家中的各个角落,沙发上,窗户上,到处都是。
后来,钱美荣萌生了办培训班的念头,可以一边教学生,一边养家,2000年钱美荣开始免费培训残疾人,想学又没有钱的其他人就用绣好的作品抵学费,就这样钱美荣给她们传授刺绣、编织、丝网花、串珠、布贴等手艺,不但增加了收入,也让她们获得一项生存技能。
2006年,社区推钱美荣参加妇联举办的第一届巧手大赛,前往喀什参加喀交会。在那里,她第一次见识到了新疆多民族的刺绣文化。从帽子到衣服,从布袋到挂毯,五颜六色的绣线里不仅体现了大漠风情,还饱含着浓郁的民族文化,这些色彩纯粹、热烈绚丽的民族手工艺刺绣,深深打动了钱美荣。
“那次的喀交会,让我眼界大开,也给我‘’洗了脑‘’、充了电,决定以后就做新疆特色的刺绣。”她兴奋地说。
她开始不满足于家族传统的刺绣花样,除了汲取各民族的刺绣特点,她还从各种美术作品中、摄影作品中、壁画中寻找灵感。她不断研读书籍,学习历史经典,整日泡在博物馆,挖掘有关新疆的文化,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