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展览的策展人、LWA卢瓦文化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唐祎程告诉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今年是贝多芬诞辰250年,我们需要一个新颖的方式去呈现一个大家都熟悉的音乐家。以贝多芬的色彩为例,运用电脑的投影和编程,通过图案、色彩的变化体现贝多芬在创作《第九交响曲》时想表达的情绪。同时,图案的变化,也顺应音乐的声波,打造‘看得见的交响乐’。”
沉浸式体验“失去听觉”,理解贝多芬的大师之路
360度环幕投影展示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的孕育过程,贯穿人生的苦难、痛苦、失意、乐观、喜悦和爱。
1770年,贝多芬出生于德国波恩。250年后的今年,来自世界各地的音乐家、乐团和社会团体纷纷举办演出活动,以纪念这位音乐家250周年的诞辰。
贝多芬失去听力和18世纪传染病有什么关联?在听力障碍的情况下,他又如何继续创作并达到全新高度?面对失聪的现实,他究竟经历了怎样的心路历程?这些故事,难以被教科书完整记录,恰正是策展人精心筹划并在展中奉献的另一出“重头戏”。
唐祎程解释:“提到贝多芬,人们往往更多地想到他的音乐。然而对于这位伟大音乐家的内心世界,却很少有人提及。我们希望让大家了解贝多芬的成长经历,以及他在失聪后如何与命运抗争,最终成为一代音乐巨匠的心路历程。”
长达半年的策展过程中,专家团队研究了海量的历史文献、油画作品和相关资料,力图将贝多芬时代的生活和工作场景得以最大限度地还原。在“贝多芬的工坊”,观众能够走进这个仿佛穿越时空的实体空间,见证伟大交响乐巨作的诞生之地。更真实的感官体验来自“大师的耳朵”展厅,观众将带上高保真专业打造的模拟隔音装置,体会自己逐渐失去听觉的全过程,或许就能理解贝多芬走上大师之路的艰难与挑战。
贝多芬人生中最重要的转折点之一,著名的《海利根斯塔特独白》将紧随着出场。历史上,这封信写完后并未寄出,贝多芬也随即放弃了因疾轻生,之后还爆发出巨大的潜能,以第三交响曲奠定了自己音乐史上的巨匠地位。是什么力量能够足以抵挡寂寞和病痛?对当今世人应对压力和疾病又有何启示?这一切,有待于观众在此展区亲身发现。而知名配音艺术家乔榛的演绎,让这封“独白”有了更多感染力。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展览由多国团队联袂呈现。其中,新加坡的管弦乐团重现了诸多贝多芬经典乐章,经过逾1000小时的编曲策划、乐队录制和混音后期,确保每一首现场音乐都经过精心打磨,推动观众视听体验迈向“剧院级”水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