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少数民族统治者主动融入中华民族的文化和制度,恰恰反映了博大的胸襟和长远的眼光。他们知道中华民族文化体系的理性、知性和包容,融入其中恰恰可以壮大自己。比如在政治权力的继承上,是打斗得天下好呢,还是顺位继承好?选拔精英是看家族门第好呢,还是公开考试好?这都是客观真理,关系到少数民族自身的繁衍与发展。这正是少数民族先祖们的伟大之处。
四、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维护国家统一的基础性工作
清代沿用明朝政制,即采用开国重臣汉人范文程的建议,开科取士。教育方式和读本对文化传承具有决定性作用。在元或清,统治者都要求用中华传统的、通行的教育方式和读本。清朝统治中国268年,完全认同中华文化。康熙时期除了编纂《四库全书》,还整理了一部《康熙字典》,对中华文化作出了卓著贡献。
清代蒙古族和满族统治者努力学习、融入中华文化体系,除了文化本身的理由还有政治理由,就是为了国家的统一和稳定。过往常有一个说法,认为满族开科取士是为了笼络汉人,这是一种狭隘的分析。在大一统的国度里,统治者以国家的整体利益为考虑。国家的完整、和谐与团结是最高国家利益,也是最高人民利益。何种语言文字有利于国家的完整、和谐与团结,统治者便用该种语言文字。这是一种公心,为政以公,是对自我的超越,上升到国家大一统的纬度。
在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里,须有共同沟通的语言。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就是中华民族的共同语,是中华民族的第一语言,是每一个中国人作为公民身份的“母语”。试观美国,要在美国生活发展,必须懂英语,要留学美国必须经过托福考试,英语过关才能去,这和多元文化保护是两个层面的问题,且并不矛盾。今天,国家倡导各民族公民学习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各民族更全面广泛深入交往交流交融,共享国家强大带来的繁荣和乐。
五、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中华民族每一个成员的责任
国家教育适用于全国56个民族。古代教育不普及,只有少数人有条件读书考科举,今天普及教育,所有学生都能够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这也是作为中华民族成员须尽的义务。最理想的图景是,每一个国民尽他的义务学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确保中华民族政通人和;各民族也学好本民族的基本历史文化及语言,传承传统文化。前者是国家的责任和个人的义务,后者主要尊重个人的意愿和自我的努力。
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正是根据这样一种理想图景制定,很早就把中华文化“理一分殊”“一体多元”的道理实践到治理上来。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教育法等既规定了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也规定了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多年来,国家投入巨大财力、物力、人力,致力提升各族人民的生活,在政治上、教育上、工作机会上都给予特别帮扶,未来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将会越来越好。
根据儿童教育心理学,孩童学习语文的年纪越早越容易掌握所学的语言文字,并且越早越能掌握多种语言文字。教育实践证明,在幼儿园、小学低年级同时学国家通用语言和民族语言,并不减低学习效果,都有“母语”的学习效果。相反,儿童9岁以后,语言学习能力会逐渐趋于一般,新学的语言都可能变成母语之外的第二语。若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中华民族之内决不可以被视为第二语,它必须是公民的母语。因此应该从幼儿园、小学一年级开始学起,最好能达成“学前学好普通话”,建立起扎实的语言感觉,使孩子在走向社会的过程中受益终生;同时也建立起扎实的心理认同,在孩子幼小的心中即牢牢铸就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作者系香港中文大学国学中心主任)
作者:邓立光
编辑:黄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