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绣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近代以来,形成了苏、湘、粤、蜀四大名绣,而苏绣以其“精细雅洁”的特点位居四大名绣之首。江苏省苏州市镇湖是苏绣的起源地,有着2000多年的刺绣史。今天的镇湖依然有400绣庄、8000绣娘,还有5000余人从事刺绣相关行业,“刺绣小镇”声名远扬。
以古为师,锐意创新
“简直像活的一样!”在参观刺绣艺术大师蔡梅英的工作室时,一位游客看着画面上的考拉不禁惊叹起来。作品上的考拉毛茸茸的,身上的每根细毛都清晰可见,散发着富有质感的光泽,两只眼睛炯炯有神,憨态可掬。这幅作品曾荣获中国工艺美术博览会金奖。
“要想使创作达到栩栩如生的境界,既需要熟练掌握技法,也需要仔细观察生活。”蔡梅英说:“我的作品,人物、动物是有生命的,植物、山石也是有生命的,它们都是创作者生命的投射。”
从15岁到今天,蔡梅英的刺绣之路已经走过了40多年,尽管技艺早已十分纯熟,但蔡梅英最爱的话题还是技术,一聊起苏绣技术,就停不下来。有一次在安徽授课,她一口气讲了3个多小时,直到学员提醒,才发觉自己严重超时了。
刺绣是一门特别考验耐心的手艺,有时为了达到理想的效果,需要反复试验,色彩的搭配、明暗的对比、结构的设计……都要细心揣摩。为了更精细地表达,蔡梅英最多可以把一根丝线分成352丝。看似寻常的人物头发,她反复分析丝线光泽和运针的秩理,往往要用几十种颜色去表现,以求更仿真的光线效果。有的水墨作品仅仅是黑这一种颜色就要用到30多种不同色阶的黑丝线,因此作品色彩极为自然,形神兼备。
刺绣也是一项艰苦的工作,有的巨幅作品创作时间长达数年,需要上亿针才能完成。大型苏绣《姑苏繁华图》就是蔡梅英和18位绣工用了5年时间绣成的。作品用掉了近千种颜色、总长超过5万公里的蚕丝线。“虽然做苏绣要吃苦,但作品出来了,一切就是值得的。”蔡梅英说。
苏绣大师邹英姿复原隋唐时期的刺绣作品《凉州瑞像图》的历程也同样充满艰苦的探索。2015年的一天,邹英姿偶然在一本日本画册中发现了隋唐时期的刺绣《凉州瑞像图》,其粗犷的线条和灵动的表现方式令她惊喜。“原来我们的祖先在1300年前就已经创作出如此巨幅的刺绣了,太了不起了!”邹英姿萌生了复原原作的念头,但一动手就发现诸多困难:底料、绣花针、针法乃至丝线都需要反复试验、反复寻找。而更大的困难在于,原作藏于大英博物馆,只能通过图片揣摩古人的创意和技术。在复原中,邹英姿发现古人用的是一种早已失传的刺绣技法“劈针绣”,通过反复试验,邹英姿使这一流传于1300多年前的古老技法复活了。这幅作品用去了邹英姿整整5年时间,她查阅了上百份文献、数次赴敦煌实地考察、专程飞到美国和英国现场观摩原作……历经1400多个日夜,300余万针刺绣,作品终于以1∶1的尺幅完成了。
“我们祖先曾经创造出许许多多光辉灿烂的艺术瑰宝,这是我们应当继承和发扬的宝贵遗产。我们苏绣人应该以古人为师,夯实基础,再来做原创,再来做创新,这也是我的目标和方向。”邹英姿说。
谈到苏绣的未来,邹英姿关注的是如何让苏绣走近年轻人、走进生活、走进大众。“苏绣可以像画画一样,是一种自由的艺术创作,你拿起绣针和丝线,就可以在底布上挥洒自己的灵感,只有让年轻人感到自由创作的乐趣,他们才会爱上苏绣。”邹英姿说。
近年来每到暑假,邹英姿的工作室都会举办刺绣亲子班,让孩子们亲手拿起绣花针体验刺绣的乐趣,“有的小朋友真的很有天赋,你看这个蝴蝶就是一个10岁小男孩绣的,多美啊!”邹英姿笑着说。
面向未来,走向大众
出生于1988年的张雪不但是“绣二代”,更是镇湖苏绣行业中唯一的男性。刺绣自古被称为“女红”,传统上一直是女性的专属技艺和行业,但是从小看着姥姥和妈妈“做活儿”,张雪在耳濡目染中不但掌握了苏绣技法,更对苏绣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说来奇怪,我高中读理科,大学学经济,研究生读艺术设计,专业跨度一直都很大。”张雪说,“选择苏绣作为一生的事业,是我深思熟虑后的选择,这是我自己喜欢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