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网友通过人民网领导留言板建议成都大邑县更名为西岭雪山县,理由是大邑县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但相对零散、知名度不高,唯有西岭雪山相对知名,申请更名为西岭雪山县可以加强发展旅游业、扩大知名度、吸引资本投资等,从而提高大邑县经济总量和质量。
什么出名就叫什么,这样的逻辑对吗?在相关微博的评论区中,有网友打趣道:“这就是建议官方蹭热度”“建议成都市改名大熊猫市”“大邑肥肠血旺今后改名西岭雪山肥肠血旺”……
大邑这样一个具有文化内涵、历史意义的地名,为了蹭西岭雪山名气就要更改。文化传承、城市发展,光靠改名就能实现吗?实际上,很可能本末倒置。
地名对应的是人们对当地历史的记忆,被修改后,人们的部分记忆也会随之被湮没。早在唐代,大邑因“其邑广大”得名,历经1300多年未曾更名,而且诗意大邑已名声在外,传统的东西应该得以保留。为了迎合网友打知名度的提议,而去盲目修改,反而让人们忘记了大邑由来悠久的历史。
地名更改,对于生活在那里的当地人来说,家乡的意义也就变了味。“少小离家老大回”,如果家乡名字被改得都不认识,那么人也好似树木少了根。因此,修改地名才需要慎之又慎,一旦修改不当,很容易引起当地居民的反感。
针对网友建议,大邑县民政局给出三点回复。除了大邑地名历史悠久、诗意大邑名声在外这两个原因以外,县政府还从现实的角度提出地名应保持稳定,确实需要调整的应逐级上报审批。
的确,随意修改名字会造成当地财力物力的消耗。地名更改后,随之而来的是各种更改和调整,包括地图重印、政府牌匾变更、户籍证件调整等等,曾经有媒体对某地改名的成本进行估算,称这个过程产生的成本可能达上亿元。
况且,西岭雪山无法完全代表大邑,还可能遮盖大邑的其他特色。诗意大邑、大地主刘文彩的故事、美味的肥肠血旺和叶儿粑,都让人们对大邑这座小城印象深刻。更名为西岭雪山县看似投机取巧,实际上也许弄巧成拙,用当地最有名的山水名人等来拉高整个地区的知名度,这样的改名先例也有一些,但常常并不被大众所接受,还产生了不少“改地名后悔的城市”。
总而言之,城市发展,不能指望改名的一锤子买卖,尤其是什么有名就叫什么这样看似“短平快”的方式。一个地方的文化传承和名声弘扬,其实是一个细水长流的过程,很难一蹴而就,更需要用心耕耘才是。